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ai.art 首页 画家 推荐七零工笔 查看内容

走在前沿的画家---尚可

2011-9-16 08:39| 发布者: 上书| 查看: 2345| 评论: 71|原作者: 桑建国

摘要: 尚可是南京艺术学院的教授,博士,硕导。尚可不是一般的画家,他走在中国画的前沿。也许走的快走的远,很多人还没有反应过来。我喜欢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家乡的爱与回忆,充满了对家人的感情,构图表面简洁而又内里充 ...
尚可是南京艺术学院的教授,博士,硕导。尚可不是一般的画家,他走在中国画的前沿。也许走的快走的远,很多人还没有反应过来。我喜欢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家乡的爱与回忆,充满了对家人的感情,构图表面简洁而又内里充实,是运用简单几何形构成的现代艺术高手。我们可以学习他的一些方法,把工笔画进一步向现代艺术拓展。IMG_0429.jpgIMG_0430.jpgIMG_0431.jpgIMG_0432.jpgIMG_0433.jpgIMG_0434.jpgIMG_0435.jpgIMG_0436.jpgIMG_0437.jpgIMG_0438.jpgIMG_0439.jpgIMG_0440.jpgIMG_0441.jpgIMG_0442.jpgIMG_0443.jpgIMG_0444.jpgIMG_0445.jpgIMG_0446.jpgIMG_0447.jpgIMG_0448.jpgIMG_0449.jpg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阿健 2010-9-21 22:06
对口味,好极。求教桑老师,用什么宣纸画的?半熟纸? 9.gif
引用 子鹃 2010-9-21 22:13
很有味道!
引用 静儒 2010-9-21 22:16
画家出过一本书。相当好。我看了多遍。
引用 张原 2010-9-21 22:19
欣赏
引用 莫名墨 2010-9-21 22:49
今天有眼福,刚看了网友“鱼尾”发的韦红燕的两张好画,胡说了几句,又看到桑老师的帖子,真是好东西。
我比较喜欢这样的表达,有自我情感的表达。特别喜欢第14、15(是一张),因为自然。人物和图式都很自然,相对其他几张比较中国画,西画的影子很少。
桑老师好像说国画的突破应该在形式上,还举了吴冠中先生的例子。我觉得这就是在突破,不过借鉴的还是有痕迹,我不知道为啥,能感觉到夏加尔,刚才看韦的画也是。
这样的画,我能感觉到真诚的东西。
我胡言乱语了,还请桑老师给我们上课,热切盼望!
引用 沈醉天 2010-9-21 22:56
很好的作品,认真拜读了。
引用 庞剑平 2010-9-21 23:18
俺也甚是喜欢。他的画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融入了大自然,营造了一种宁静的心绪,模糊了人物、山水、花鸟的界限,并将之融为一体。记得见过一张与此类似的一张画,那是在不同时空里行走的几个青年人,很有想法,让人产生画外的联想也多。尚先生不仅走得远,而且还好。
引用 马西伟 2010-9-21 23:35
引用 伯元 2010-9-21 23:55
好作品.桑老师好眼力
引用 兰海彬 2010-9-22 00:12
本帖最后由 兰海彬 于 2010-9-22 01:04 编辑

从传统的角度看尚老师的作品很现代,从现代的角度看尚老师的作品很传统,他不是走的快也不是走的远,是很好的找到了一个传统和创新的结合点。我一直在关注国画的发展,我发现往往很多人一找到这个结合点就代表他找到了结束点,那些追寻形式的画家的艺术生命就结束于他们的那种风格之上:丁绍光结束了、吴冠中也结束了。。。还有很多“形式”都结束了!我曾经在一个节目里打电话到现场问丁绍光先生:毕加索一生有至少十种风格,每个风格都有杰出的大师级作品,您有没有想过改变画风?丁先生的回答是(大意):自己在这条道路上还没有发挥到最好,如果觉得没法突破可能会改变。离我打完电话差不多十年过去了,依然如此,难道一点都不觉得只玩儿一种形式会过时、会令人们生厌?当然,我有什么资格去苛求这些大家们进行不停的创新!我只是真心希望他们能从大家变成大师,完成他们人生精彩也更有意义的蜕变,这也是全人类的幸事,可是,最后往往都没看到破茧而出,却大都作茧自缚了。
每当我看到一个年轻的或是像尚老师这样四十多岁正当年的画家横空出世、异军突起或叱咤风云时,我都想到前面的问题。
我胡思乱想、一派胡言,希望不要倒大家胃口!
引用 曲阜清茶 2010-9-22 03:58
回复 兰海彬 的帖子


    有思想,学习了。
引用 鱼人 2010-9-22 04:59
引用 夜人 2010-9-22 06:35
尚且可以了!
引用 莫名墨 2010-9-22 07:11
本帖最后由 莫名墨 于 2010-9-22 19:36 编辑

回复 兰海彬 的帖子
兰老师说的很深刻,也很典型。对于国画形式新面貌这么些年印象中就是丁绍光和吴冠中先生,而且两个人各偏“工”偏“意”,相去甚远,还有一个吕胜中不知算不算,反正和兰老师说的一样,“结束”了。
不过,我觉得,吴冠中先生有个很大的启示,就是弱化了“皴”。把这个纠缠了国画上千年的东西淡化了,让中国画有“脱身”的感觉。
如果允许扯得远点,中国倒有个油画大家(是否大师不知道)风格多变,那就是尚扬。尚可的画名本家。尚扬老师风格转向留下的东西成就了好些人,比如石*的那条标志性“鱼”,陈**的人物的“眼”等,从形式方法和造型方法,惠及了许多他周围的画家。
这几年他北京了,隐于市了。不过他确实变得多,至少在中国算多。
也许“尚”字头的善变,我们期待尚可老师。

   
引用 范春晓 2010-9-22 07:13
引用 莫名墨 2010-9-22 07:45
本帖最后由 莫名墨 于 2010-9-22 07:47 编辑

形式的突破较之技法的创新要难得多,所以我们更看重形式。吴冠中先生的形式变化在他的历程中其实出现的也不早,尤其是看他早期的油画形式上也很大众,或者说他的主要成就是在国画。一生也就一个形式点。好东西在精不 在多。艺术本身的秩序化、格律化太难了,有一点就会载入史册的。
关键是吴先生对当今国画启示太大了。
中国的文化土壤和毕加索不一样,传统势力太强,惯性太大了。毕加索如果在中国,他未必跳得出来,呵呵
也许八大山人也非有意而为之,他的画尤其是花鸟,“说事”想法更多一些。
呵呵,信口雌黄,一派胡言,方家勿怪。

引用 东海老梁 2010-9-22 08:13
好作品,学习了
引用 天艺 2010-9-22 08:17
挺有意思
引用 桑建国 2010-9-22 08:29
我想今后再发一些尚可的画,启发大家对于中国画现代化形式发展的思维与讨论。

查看全部评论(71)

QQ|站点统计|手机版|小黑屋|ai.art   

GMT+8, 2024-6-18 10:11 , Processed in 0.05196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