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ai.art 返回首页

段军强的个人空间 http://www.ddgbr.com/?650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当代工笔画繁荣中的隐忧

热度 1已有 849 次阅读2009-9-16 13:07 |个人分类:论文集锦|

当代工笔画繁荣中的隐忧

 
    
 
日期: 2008-3-10 9:17:02   作者:张桐瑀   来源: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中国画坛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山水、花鸟、人物争芳斗妍,工笔、写意异彩纷呈,各种展览会、研讨会层出不穷,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特别是工笔画,在这大好形势下,显示出了更加活跃的气象,参与工笔画创作的青年画家队伍也越来越壮大。在此种情形下,各种美展中的工笔画作品数量也就自然多了起来。工笔画数量多、参展易入选,反过来又刺激了更多的青年画家加入到工笔画队伍中,为工笔画的繁荣推波助澜。不过,我们也应看到,工笔画在繁荣的表象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工笔画长足发展的负面因素和隐忧,影响着工笔画的时代性发展取向。
  就实而言,当代工笔画在中国画时代性发展中,是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作用的。特别是在一些工笔人物、工笔花鸟精英们的带动下,工笔画完成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迁跃,使工笔画有了鲜明的时代气息,更能激荡广大观众的心灵。应该说,许多当代优秀工笔画中的创新意识是值得写意画家借鉴的。着眼于中国绘画整体,工笔画是中国画中的一个画科,它的发展与进步必将推动整个中国画向更高层次跃进,取得更有价值的学术成就。
  然而,当我们冷静地审视工笔画现状时,就不由得生出许多担忧来。这种担忧虽然来自方方面面,但更多的是来自于工笔画创作诸环节。创作环境的宽松、艺术创作多元并存局面的形成,使当代工笔画创作手法得以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展开。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各种绘画元素都成为工笔画家们创新的支点,观念与手法、内容与形式都成为工笔画家们拓展的对象。在此种情形下,当代工笔画似乎走进了怎么画都行的自由王国。或许就是这“怎么画都行”的自由追求,使得当代工笔画本体失去了自律性约束,走向了一味追求画面效果的所谓创新之路。
  也许是传统工笔画的法式规范过于苛刻,令当代许多青年工笔画家望而却步,在急于求成的心理驱使下,他们便开始在创作中避难求易、避重就轻,以“制作”代替“创作”,以“简单”代替“简洁”,以“琐碎”代替“丰富”,创作出一张张似是而非的所谓工笔画。我们在这些作品中,已无法体味出中国工笔画的内在意味,以及用笔、用墨、用色诸环节给我们带来的审美愉悦,有的只是画面中的形象和场景、表情与动作,观众的审美期望被这些东西完全遮蔽了。我们在这里表达对许多工笔画作品的不满,并没有说这些作品中形象造型如何不准确,表情如何不生动,色彩如何不鲜艳,而是说中国绘画应该在形象载体之外给观众以更多的品味、玄想空间以及审美容度,因为绘画作品毕竟不是为了提醒观众不要忘记此种场面而创作的,“得意忘象”、“得意忘形”不仅是工笔画的境界追求,也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涵所在。以“怎么画都行”不择手段创作出来的工笔画作品在画面内涵减弱的同时,也泯灭了画科、画种之间的界线,成了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的“四不象”。有些工笔画作品,无论从笔法上看还是从章法上看,都已经和工笔画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相去甚远,成为用其它画种也能表现的普适性画面。如此一来,中国工笔画就流于形象意义大于笔墨意义,内容意义大于形式意义的极端化追求了,工笔画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深度也大打折扣,当代工笔画不耐看的顽症也就在许多工笔画家中传染开来。这也许是工笔画的一个现实矛盾:工笔画无论是用笔还是用色(墨),都较写意画谨细许多,从直观视觉上就多了些可供品味的细节;但现状却恰恰相反,当代许多工笔画作品,却成了只能远观不能近玩的粗糙之作。
  在这些粗糙的工笔画作品中,我们已不能透过画面形象体味出笔法背后的书法之趣、抑扬顿挫的用笔节奏,以及“三矾九染”的层次变化和温润色泽,传统工笔画的精华就这样被遗忘在角落里。也许有些画家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当代工笔画的绘画性追求会给工笔画带来新的生机,用不着过分拘泥于传统古法。不可否认,当代中国画的绘画性追求不仅存在于工笔画科中,也存在于写意画科中,并为中国画创作注入了创新动力。但是,以抛弃中国画的内在法度为代价、极端化地去追求绘画性,必将大大地削弱中国画的民族特性。而绘画一旦失去了民族性,所谓的时代性就无从谈起了。事实也证明,中国当代工笔画坛那些卓有成就者,莫不是以中国画表现语汇为支撑而“广纳百川”,寻找风格与样式上的自我确证的。绘画性的极端化追求,使得许多青年画家,只要具备一定的绘画造型能力、素描写实功夫、色彩学一般原理,就可以凭着一只描笔勾线着色,迅速地成为一名所谓的工笔画家。对他们而言,绘画性的极限追求是一种易参展、见效快的权宜之计,却不知这种极限追求也正是工笔画发展的局限。
  当前,以西方绘画性表现语言代替中国工笔画表现语言的所谓工笔画,在当代工笔画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此种绘画又极易使观众难辨是非,混淆画种种属的界线。实际上,吸收西方绘画性因素和保持中国绘画的民族特性并非矛盾,我们的前辈们在这方面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经验。我们只要把握好两者的关系和恰当的度,就有可能寻找到一条出新之路。如期不然,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形:对中国工笔画界而言,彼此有了风格上的区别;但当我们面对日本画时,也许这些努力就成了毫无价值的无益之举。
  对传统工笔画画法的忽视已成为当代工笔画界的通病,特别在青年画家中更是如此。在这些画家的作品中,观众很难感受到中国画画法的独特魅力,笔法、墨法、色法、章法都成了似是而非的东西。从笔法上看,许多当代工笔画已全无笔法可言,什么用笔的起讫顿挫,什么线条的品质与质感,都抛到了九霄云外,有的只是用和所画线条等粗细的描笔刷拖而出的轮廓线,所勾线条浮躁柔滑,只能充当画面物象的界线,而无笔法、线条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
  从墨法和色法来看,当下许多工笔画家已不知什么是真正的“三矾九染”,什么是烘染、什么是罩染,墨与墨、色与色、墨与色层层染就而出的润泽和层次也难觅踪迹,有的只是走一步算一步的色彩堆砌和西方概念上的色彩对比,以及过于注重空间层次的营造。面对此种境地,我们不由得担忧起来,长此以往,中国传统工笔画画法将有失传的可能。
  章法是中国画画面物象和笔墨的排列方式,有着一套成熟的规范要求,如空白分布、虚实安排、聚散排列等。我们虽然大可不必照搬古法,但它的合理内核还是可以为我们所用的。当代许多工笔画作品中的传统画法元素已渐趋式微,但毕竟还能找到工笔画用笔用色的一些踪迹,这也是判断是否是工笔画种属的一个基本依据。但这些作品在构图、章法这一环节上是相当薄弱的,甚至已无讲究可言。在创作时,画家大多是以不中不西的主观臆断去随意安排画面,简单地将物象堆砌在画面中间,既不考虑物象主从关系,也不考虑物象之间的避让、疏密关系,一点也没有章法经营上的考虑。欣赏此种作品时,观众须很费神地在画面上东寻西找,才可能知道所画物象为何与来龙去脉。
  由于中国工笔画创作是由笔法、色法、章法等一个个的环节构成的,因而每个环节做的好与坏,就直接影响到作品整体的好与坏,而当代中国工笔画就是在这些环节上出了毛病,导致了作品审美品质的全面塌方,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审视当代工笔画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工笔画越画越写实,越画越细腻,越画越艳丽,似乎在努力地向人类挑战着视觉的生理极限,工笔画成了视觉极限的角逐场。在各种美展中、画册里,工笔画画得一个比一个细腻,一个比一个写实,就好像工笔画创作就是在比谁画得更细致,也好像惟其如此,才能算的上是一张好的工笔画。应当承认,工笔画较写意画而言,的确有用笔谨严工整、用色用墨细致不苟的一般特点,这为真实描写与细腻刻画提供了某种可能。但是,一味地将这种可能极端化,必将伤害中国工笔画的内在审美品质,失去工笔画画科的独立属性。因此,对当代工笔画而言,如何把握写实性与细腻化同笔墨、形色的恰当关系就成了十分重要的事情。我们应当知道,中国画缘何没有走三维向量的空间营造,而是在相对平面的空间中施展才华,就是因为中国画的笔墨语汇有着相对独立的文化特质,并在平面结构中体现其审美价值。也就是说,中国画笔墨在描形状物功能之外,还有着自身的文化价值,是可以一体二用的。中国画笔墨的这一文化特质,在前人那里可能不会遇到太多的麻烦,也不会成为一个问题,然而,在西方绘画的全面渗透和中国画画家企图吸收西画元素进行自我改造之际,就有了许多难以调和的矛盾。西方绘画对空间深度、立体明暗的刻画方式和中国画笔墨的平面结构化书写方式有着太多的龃龉,弄不好就会使中国画用笔成为单纯的轮廓线,用墨、用色成了明暗质感的一部分,笔墨的独立性也就迷失在光与影的黑洞中。
  当代工笔画对空间写实的过分追求,以及对细腻与质感的无限渴求,极大地损害了工笔画笔墨审美品质,也使得工笔画缺少了耐看性。从上述情形来看,如果在工笔画创作中过于追求写实性、细腻化,过于追求物象质感的刻画,就会削弱工笔画自身的表现内涵,特别是许多青年画家在缺少传统功力的前提下,仓促地进入创作阶段,追求极端化的写实与细腻,更会使此种顽症雪上加霜。看来,如何把握工笔画笔墨法式与现代性创新的“度”,已成为当代工笔画界无法绕过的学术问题。
  由于传统工笔画重视虚实、疏密、黑白等因素,因而画面物象之外的空白处一般不着色,这样既可以凸显出笔墨的内在意义,又可以体现出笔法的外在功力。然而,和传统工笔画不同的是,当代工笔画作品却对画面的背景着色情有独钟。整个画面要么以不同色调充而实之,要么就是有一个统一的底色,画面物象是统一在某种色调中的。我们也应看到,有些工笔画作品的适当渲染,的确会给画面增色不少。有的作品根据画面要求着以背景色调,会给画面增加某种效果,也会给画面增加些许现代意味。尤其在较深的笔墨功力支撑下,背景色调和画面情调有机化合,会为作品平添几分象外之意。在有些优秀画家的作品里,渲染背景不仅没有遮蔽工笔画的笔情墨意,还成为画面笔墨意境的有机构成与烘托。
  但是,对许多工笔画家而言,背景的渲染并不是烘托用笔、用墨和用色,而是为了掩盖自己传统功力的不足,是为了遮挡用笔、用墨和用色的弱点。在这些工笔画家的创作中,笔法欠佳用背景色掩,设色有误用背景色盖,背景色成了他们创作的遮羞布。我们欣赏这样的作品除了能辨别其中的物象形色之外,根本感受不到物象之外所应传达出的意味,所谓作品,也成了一次性消费品,经不起反复品味,“百看不厌”就更难指望了。
  从当代工笔画的境界追求来看,似乎存在着更多的问题。境界的缺乏不仅会使功力欠亏的作品更加索然无味,也同样会使手法尚佳的作品流于庸俗,失去艺术品位。尤为令人遗憾的是,许多有较深功力的工笔画家,在技术层面还能显示出自身的绘画能力,但待到运用艺术层面的意匠与构思时,就显现出文化修养上的不足。看来,在技术向艺术转换的关口上,技术水准低和技术水准高的画家都可能被淘汰出局,因为好的艺术创作毕竟不是炫耀技术能力的竞技场。艺术修养的欠缺使得许多画家已很难让自己的作品有高层次的境界和深远的意境,有的只是以场面代境界、以情节代意境的画面堆砌,实在令人扼腕叹息。当代工笔画作品中境界与意境的缺失,并没有引起画家们的关注,他们反而以宣传画式的场景与气氛营造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对宣传画自身而言,它没有固定的一般画法,任何画种都可能成为它的借鉴,包括工笔画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为它所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宣传画画得象工笔画是不成问题的,而工笔画画得象宣传画就成了大问题。实际上,当代许多工笔画家就是在乐此不疲画着工笔宣传画。这种工笔宣传画虽然通俗易懂,但却缺少了艺术上的深度,流于一般化、市井化,以至俗不可赏。
  我们对工笔画诸环节的梳理,并不是指责当代工笔画就一无是处,而是想通过这种梳理,努力寻找出工笔画创作上的一些症结,更好地促进当代工笔画创作向更高层次跃进,取得可喜的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工笔画在新时期艺术创作与创新的历程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佳绩,涌现出了一些优秀的工笔画画家。面对青年工笔画画家队伍的壮大,我们更希望这其中的精英们,能以认真的学术态度,忘却暂时的名与利,踏踏实实地钻研,画出更高水准的作品来,并真正成为推动整个中国画时代发展的主力军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郭子良 2009-9-27 13:40
可把文章转发到论坛让大家看看
回复 段军强 2009-9-28 10:18
还不太会发,我先研究一下
回复 黄春芳 2009-12-19 21:38
谢谢!学习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QQ|站点统计|手机版|小黑屋|ai.art   

GMT+8, 2024-4-29 12:47 , Processed in 0.03218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