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149|回复: 6

东亚的工笔重彩画艺术(待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4 23: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四川成都

马上注册,查看高清大图 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东亚的工笔重彩画艺术(待续)
       在取文章名字的时候,我其实很困惑。因为虽然东亚中日韩三国都有“工笔画”这一画种,但是它们却又有着差别,内地称为“工笔重彩画”的,在日本称为“日本画”,在韩国称为“彩画”,而藏族同胞称为“唐卡”,台湾地区又称为“胶彩画”。因此笼统的都称为“工笔画”似乎并不科学,而台湾画家林之助从材料的角度出发,认为既然这一画种以胶矾作为黏着剂,并且有着类似的表现技法,所以应该定名为“胶彩画”,这是相当科学的。(其实并非是林之助最早提出这个说法,自古以来西方艺术界就称呼东方的色彩艺术为胶彩画)。但是鉴于内地大多数人称呼这一画种为“工笔重彩画”,所以题目仍然沿用其名。
一,工笔重彩画的起源
  说到工笔重彩画的起源,严格来说应该是三国时代之后,在之前的时代虽然早已经有了色彩绘画。但是我们目前所见的工笔重彩画无论材料,技法,还是理论基础都是在三国时代之后才形成。为什么是这个时代?实际上很简单,这个时期佛教传入了中原。实际上所谓工笔重彩画,最早的雏形其实是佛教的宗教壁画。我们现在已经无从遐想哪个时代佛教对于东亚汉字文明的影响,如果我们参考一下基督教对于西方世界的影响就可以了解一二。于阗画家尉迟乙僧将来自印度的“渲染法”带入中国,对中国的绘画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实际上之前的中国绘画都是以线描平涂为主,直到隋唐时代,渲染法才广为流传。另外,谢赫的“六法论”其实是印度画论“六支”的延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工笔重彩画逐渐成型。在这种情况下工笔重彩画随着佛教,汉字流传到了朝鲜,日本,琉球。详细的内容我会在后面的文字中阐明。
二,中国的工笔重彩画
中国的绘画源远流长,在文字史之前就有了伟大的艺术杰作。比如蒙古,广西等地原始时代的岩画就是明证。中国画论有一条重要的准则就是书画同源。既是说,线描的笔法当如书法用笔。比如汉代的帛画中设色只是淡淡的上了一些赭石,朱砂,反而线描才是绘画的主体。即使是顾恺之的画也是这种风格。直到唐代左右,这种格局才有了明显的改变。这一时代的绘画留下的并不多,而且大多数是宋代的临摹品,这些临摹品并不能代表唐代绘画的风貌,或者只能代表晚唐时代的绘画风貌。真正的唐代艺术,最好的展示是敦煌漠高窟的佛教壁画。这些壁画用了浓重的石青,石绿,石黄,水晶,蛤粉等色彩,其中一些有着明显的印度风格,由于印度曾经受到亚历山大大帝的统治,所以这些壁画甚至带着希腊风格(健陀罗风格)。也许有人说这些只是民间绘画,并不能左右官方绘画。但是我们要知道,当时佛教如同基督教一样甚至控制着政府,因此官方绘画应该也是这样的风貌,只是相对来说要工整细腻一些。比如李思训的金碧山水,其实就是这种样式。还有周舫,张萱的宫廷仕女画也大量的使用这种工笔重彩的技法。但是中国传统的白描淡彩仍然存在,比如吴道子,就是承续了这种风格,还有王维的山水画也是。这一流派将于后世形成文人水墨画派左右中国的画坛。
       到了五代两宋,开放的国门重新紧闭,绘画逐渐退出寺院,成为一个新兴阶级的代表,这就是文人阶级。由于宋代对于文人阶级的重视,特别是宋代的很多皇帝其实就是文人皇帝。绘画逐渐从墙壁上,从屏风上演变为精致的卷轴画。工笔重彩画的技巧必然产生了转变,此时植物性颜料被发现,丰富了色彩的表现。一方面,由于矿物颜料不利于渲染;另一方面植物颜料作为底色有利于矿物颜料的发色,还有就是植物颜料模拟现实世界有更逼真的效果,因此植物颜料被大量使用,宗教题材也被大量花鸟题材所代替。由于文人阶层往往是国粹主义者,线描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重视线描,植物色,矿物色并用的近代工笔重彩画技法逐渐形成,这也是内地大多数工笔重彩画家所使用的方法。金碧技法几乎消失殆尽。这其实也是重彩画中国化的一个过程。而另一派文人写意画派也逐步成型,成为了文人阶级的休闲风雅。
      历史将记住元代,对于汉民族来说这是难以忘怀的记忆。对于有着华夷大防根深蒂固思想的汉族文人来说,这是多么巨大的痛楚。当倪瓒一次次的描写江南山水的时候,不知道他的眼中是否有着泪光。因此,绘画中水墨,线条的成分越来越大,因为通过这书法性的白描,通过这水墨氤氲,似乎能够让受伤的心灵得到宽慰。元代,可以说是文人水墨画最高的时代,但是这确是一个民族血的代价。从此,水墨写意成为了中国画的代表。工笔重彩开始走向了低谷。即使到了明代,明王朝坚定的想恢复唐宋盛世,工笔重彩也一度受到重视,边文进,林良,仇英等少数工笔重彩画家的作品也达到了一定高度,但是工笔重彩的颓势已经不可避免。
      到了清代,工笔重彩画家沈南萍,恽寿平是有成就的画家。沈南萍讲究写生,恽寿平是画没骨花鸟。这两位的画对日本画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明清时代寥寥可数的工笔画家,注定了工笔画的沉迹。
      直到民国时期,工笔重彩画才再一次的恢复,这里不可不提到两个大师,一位是张大千,一位是于非厂。张大千曾经留学日本,也许是日本画对他的影响,他只身前往敦煌临摹壁画,习得一手工笔重彩技法,特别是他晚年的泼墨泼彩,完全是惊为天人。另一位于非厂先生,也是张大千的挚友。可以说是内地工笔重彩画的鼻祖,实际上民国时期,工笔重彩画几乎已经绝迹。于非厂先生通过研究唐宋绘画以及唐宋时代的理论书,活生生的把工笔重彩画给恢复了起来,当然更早的金碧技法他却没有恢复起来。于非厂的学生田世光,俞致贞等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更是将这一画种传向了整个内地。在坐诸位,你们的老师,或者老师的老师一定都是受到了他们的教育。
       在当代中国内地,被广泛使用的工笔重彩画技法,一般都是线描为主,植物色,矿物色并用的技法。这种技法有其优越性,也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线描是中国画的灵魂,这似乎是无法动摇的。至于色彩,植物色透明,方便渲染,有一种空灵的美感,但是有点单薄;矿物色华丽,深沉,但是有点呆板,因此并用两色,就显得丰富了。
       唐代的单纯使用矿物色的金碧技法,却少有问津。它那强烈的色彩,有着宫廷的高贵感,却似乎装饰性太浓。但是这种技法却在东海的彼岸日本国一直延续着,发展着。当日本画家们来到中国举行日本画展的时候,中国画家们有着不同的理解,水墨写意画家是排斥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这完全是一种技术而非艺术;工笔重彩画家们确是困惑的,因为他们看到了似乎是中国画似乎又不是中国画的东西。但是,其中的一些艺术青年们确是兴奋的,因为他们似乎找到了工笔重彩画现代化的一种方法(当然并不是唯一方法)。是的,日本画风格是如此的多样,既可以画成近代工笔重彩画的样子,也可以画成西洋画自由技法的样子。日本画,使用粗细矿物颜料(包括新岩)画成,画面有着肌理感,而且大量使用金银箔、金银泥、云母、水晶末、盛上,画面相当丰富。20世纪80年代中日蜜月期,有大量青年工笔重彩画家东渡日本学习日本画。他们是王雄飞,胡明哲,卓民,张小鹭,梅忠智,刘新华等等。他们有的借鉴日本画,丰富自己的传统工笔重彩创作,有的直接转变风格使用日本画材料与技法。
        到了90年代,这批画家纷纷回国,大力宣传来自日本的材料与技法。并命名这一新的画种为岩彩画或者现代重彩画。金碧技法重新回到了她的母国——中国。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一新画种的局限,由于岩彩画一般采用高研班的形式,学习时间相当的短,另外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岩彩画似乎刻意和传统工笔重彩画拉开了距离。使得大多数岩彩画完全成了用矿物颜料画西洋画,刻意追求矿物颜料的肌理感,刻意追求金银箔、烧金银箔的材质感。所以画面有时会觉得为技法而技法,有点空洞。
       但是,无论怎么说,目前内地的工笔重彩画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这是自元代以来最繁荣的时代。(待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手机版|小黑屋|ai.art   

GMT+8, 2024-5-20 03:02 , Processed in 0.03639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