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3843|回复: 44

[原创]零零碎碎——才子画评小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12 07: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吉林长春

马上注册,查看高清大图 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关东才子 于 2009-12-6 09:29 编辑

  *流行点评,画友间常常把目光锁定在画面的问题上,指出不足,改了毛病当然不是坏事,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很多没多大毛病的作品也未必就精彩。故而才子看来,能帮作者明确优势,指明方向更有大益。
  *编造,这很可能是个致命的过失,不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提炼,闭门造山,毁了无数本有天分的学子。
  *装饰和写实是两个方向,不易兼容,当舍则舍,当取则取,否则心手不应,南辕北辙了。
  *总是听见画友们在耳边嚷嚷,说要突破传统的多,说要反对传统的有,唯独说要继承传统的少。这让我想起一则轶事,清时,一位山水画家闭门数十载,研创出一套技法,据说是在动植物颜料上覆盖矿物颜料,获得了薄中见厚,艳丽稳重的色彩效果,很有表现力。当他把这一惊世创举炫耀于人前,却有人告诉他,这叫青绿法,唐时就有了。很遗憾,我们无法帮助这位画家追回四十载的时光。更加遗憾,我们口口声声喊着的创新,绝大部分,都是前人食过的残羹。我常常把一句劝慰讲给画友:突破传统,反对传统,你得先知道什么是传统。
  *说好,看不出精彩,说坏,没多大毛病,这就是流于平庸的典型表现了。艺术最后拼的就是学养,不然,一旦做得手高眼低,也就徘徊不前了。
  *如果你自己觉得还不够精彩的话,那就是进入瓶颈了。猜想一下你此时的心境,这个时候的你,技巧成熟了,思想稳固了,激情也开始衰退了。已经身处山顶,上行无路,如何继续,一片茫然。不是所有的山顶都是一样高的。走下这座小山,再去爬另一座更高的山,艺术的路就是翻山越岭的。
  *对于道路,台湾画家刘国松有个很经典的说法,他说先求好再求异,这就是传统;先求异再求好,这就是现代。
  *鸟要人化,把人的灵魂委于花鸟。这鸟是你,那鸟是他,芸芸众生,红尘滚滚,这样想,什么情节,什么情境,什么情趣,什么情绪,都会不期而至了。
  *笔墨功夫,是中国绘画的前提条件,也是区别于其它画种的明显特征,这个关不过,肯定走不远的。中国画各科都有很多基本练习,山水画不是也有各种皴法墨法吗,山石,树木,云水,舟车……总得先有个规矩,懂得程式,才不至于自己都没有信心。
  *临书有抄帖之失,临画也有抄画之憋。忽然想起一位当代作家的话来:吃猪肉长人肉。如果能从一位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中看到清晰脉络,一致指向,便说明学习得法,目标明确,大事克期可成。如果频繁转学,读了一小二班的一年级,又去读一小四班的一年级,还觉不踏实,又转学二小,再读一年级,等回头看时,当年一小二班的同学已经读三年级了。我主张有计划地学习,深度追问,不好遍地掘井的。前几年,参加展览比较频繁,在展厅里最怕听到这样的评价:“挺好的。”挺好为何意,没毛病,没到份儿。真正精彩的作品,没人说挺好,我听到的都是:“哎呀妈呀!”
  *一个行者,光有副好腿脚是不够的,还要认路。
  *画画跟拳手打擂差不多,平日练什么拳,战时就用什么招,心里有底,拳上有劲,若总想擂台上有临急顿悟,超常发挥,十之八九要挨打了。
  *不用担心传统的东西被人画滥了,书法里有句话:学书在法,奇妙在人。
  *写意画首要就是个“写”字,线条强调的是书写的感觉,意到即为型准,不用那么小心,越小心越不好看。
  *这里面存在着一个画面元素的对立和统一问题。大墨块,细线条,反差极大,对立有了,但由于没有中间过渡,也就没有获得统一,不能获得舒服的视觉效果。
  *明清画谱,曾经造就过无数大家,据说白石老人也是先把芥子园画传临破的。
  历代画家所以强调基本功,都是为了厚积薄发。基者,楼座,本者,树根,楼能起多高,树能长多壮,都看这底子的承重了。
  *我来这里,一直充当砖家角色,下石无数,目前看还受欢迎,不像您所讲的。
  我觉得分根的地方,在于动机,同是操刀割肉,对医生,你得先拿银子,对凶手,你怕要报官了。批评不是为了求疵,是为了帮助他人提高,争论不是为了驳倒,是为了促进彼此交流。求同存异,百家争鸣,才有艺术的丰富多彩,若真的整齐划一了,艺术也就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利他为本,点到为止,装着这样一颗心,什么时候都敢站在太阳底下的。
  *梅花一身清气,深为文人所爱,历代研习,技巧已近极至,当代大家亦数不胜数,大树之下,难生长木了。
  *早年读周韶华先生画论,他有三点主张很生动。一是隔代遗传,二是横向移植,三是民族精神。第三点可能非常关键了,因为这涉及到语言环境。遗传是不是隔代,都保留着民族化的基因,不会有太多的语言障碍。而横向移植的观念和技术,就可能存在一定的隔阂了。常听观众挑剔一些画家笔墨的轶事,这可能就是观众审美与画家观念没有完全并轨吧。
  *早年入山水画家冯连武先生画室,先生指笔洗对我说:这是我用了十多天的。我细看,还能见底,惊异。先生为我示范用墨之法,一笔墨画尽,才重新蘸墨。高冠华先生有句话叫纸上调墨,大体是笔根清水,笔尖点墨,不调匀就上纸,一笔下去,五色毕具。
  *评画很忌讳以个人审美代替公众审美,我也不敢以个人好恶来肯定或否定画友的作品。只能为画友题一点参考意见,老家有句话:帮腔上不了台。
  *翠馆总版问:大家觉得中国画最重要的是什么?我答: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个“先代化”。以意象审美为中心。构成元素矛盾统一,风格样式百花齐放。意境的诗化,思想的道化,造型的符号化,笔墨的程式化。注释:造型的符号化,是对所见实物的抽象化处理,尽管现代中国画写实技能的跨越提高,但无论工笔写意,这个抽象处理,概不能外,如现实的条件色彩就没有拿来,比对实物,都是抽象的,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况且,离开了这个抽象,就成照片,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笔墨的程式化,是对笔墨语言的规律化处理,尽管我们可以做得很隐蔽,让人一时看不出来(这也正是有些人学画不得法的病根儿,没解构出所学画家的笔墨程式),如果没有程式,风格就不能延续,技法就不能传承,审美也没了依托。
  *我觉得我们很多画友在画假画,不是说高仿了什么人的才算假的,情感体验不够真实也是假,一些画是从别人作品中获得的间接经验,所以独到就无从谈起了。感自家所感,画自家之画,情自心出,一片生趣。
  *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就是我们怎么面对画史上代表画家的代表作品。
  事实上,每个人的审美都是有个性差异的,从满街的服饰我们就能证实这一点,绝少能看到相同打扮的两个人。如果我们回到齐老的时代,看着他把第一幅水墨虾作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时,每个人都是一个理直气壮的评论家,或褒或贬,或爱或憎,全都振振有词。
  直到有一天,几个权威人士对这幅虾作达成了一个共识的评断,说:完好,增一分则肥,损一分则瘦。于是,众人的判断开始滚雪球样向权威的声音靠拢,人越多,声音越大,最后,连少数固执的否定者都不得不起义投诚。从这时开始,对这幅作品的判断不再是个性的了,他成了一个群体,一个民族,甚至一部历史的共性判断,再难推翻了。说清楚些,它不再仅仅是一幅虾作,而是一把尺子,一件衡器,它的功能也不再仅仅是供人欣赏,还要用它去度量其它相类的作品。
  这就是你在经典面前遇到的尴尬,与尺子相并,你的长短都将是过失,唯一不能招来非议的事,就是复制这把尺子。
  可问题又来了,数百年的演奏家里,我们记得住名字的都有谁呢,我们牢记的仍然是约翰·斯特劳斯、仍然是贝多芬、仍然是瞎子阿炳。不能怪世人冷漠,演奏家的工作只是复制再现作曲家的作品,就贡献而言,确是皓月之比萤火。
  长短不同时,人们用齐白石来品评你,长短相同了,你也就连自己都不是了。
  *习作是面大了好,创作是点小了好,你可能正好做反了。唯面大才能技法全面,非点小不能挤出位子。如不能理解,就把钉子倒过来钉块木板试试。
  琅琅经典都是自个家山,珍宝委地,何须一木而伐。
  煌煌艺坛尽是人家天地,高朋满座,但得一席足慰。
  *没有什么技法是不可以学的,是非之间,是看我们用它来做什么。
  十八年前听周昔非先生讲书法课,先生解答选帖问题,言道:学谁都不要紧,最后都是为了放弃他。
  这句话曾让我费解多年,不明就里。直到日久功进,渐有感悟:做人当宜知恩不忘,做艺却要过河拆桥。
  *以点为画面构成元素,这无可非议,但问题出在这个元素简单地重复着,超过一定的量,也就超出欣赏者的接受能力,造成视觉疲惫,显得有些单调。
  有变化的重复,是解决单调的捷径。
  山体框廓程式化。利在容易把握,不乱不怪,弊在容易概念机械。
  从生活中丰富,是医治概念的良药。

[ 本帖最后由 关东才子 于 2008-9-12 13:5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9-12 07: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长春

零零碎碎——才子评话小语之二

  *有的书法老师,一上手便以风格把握做为对学生临帖的评判依据,此舍本求末了。需知,金戒砸成金币,面目无似,却都是金子,本质相同。泥塑美人,塑得再像,终不能当媳妇娶,面目逼似,而本质不同。以颜书为例,最当取法的,是它作为圆笔楷书的代表,正如始平公造像可做方笔楷书的代表。一直觉得帅哥美女不太适合做教授,风采迷人,弄得男女学生目光痴痴,涎水涟涟,仿佛听得认真,学的卖力,倘一提问,只怕不少人都不知道教授说了什么。这便是书法风格的惑人之处,不可不清醒。
  每一步临帖,都有取法目标,研究性学习,必能事半功倍。
  取法之道,个人经验不同,众人熟途,多以积年临池,潜移默化为功,致有学画数年数十年不知所以的,故成材率不高。
  究其原因,被动。
  多年前,观赵孟頫兰亭十三跋,有一句话印象很深,他言道:“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此后,我一直在思考,数行之微,名世之巨,这个一本万利的买卖,昔人是如何做得成的。
  术,法,道,是对一个鸡蛋不同断面的视点,术是技术,法是方法,道是原则。术是点,法是线,道是面。点与点之间,互不钩连,一旦点与点钩连了,就成了线,而线与线又不钩连,一旦线与线相钩连了,就成了面。拿铜钉、铜线、铜板通电实验,试让电流覆盖一块墙皮,可能需要百钉,十线,而一板足矣,
  诚如全息理论所言,古刻数行中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巨大的,笔法,结体,章法,气质,情绪……一应俱全,然
  以术观之,不过几十字,学一用一,开方待患,自是杯水车薪,九牛一毛,用时捉襟见肘,其效可怜。
  以法观之,可得笔法N种,字法N种,章法一种,拆散组合,可连篇累牍,用之不穷。
  以道观之,笔构而成字,字构而成章,章成而显质,质就而传情,由约而博,由博返约,点面一体,表里相补,若移植经验,融会己意,不名世倒是怪事了。
  *一直认为从自身发现个性,培养个性,完善个性,张扬个性,是一个画家从少年走向成年的重要阶梯,我们平常说的天分,核心内容就是这几个部分。
  *我常常不愿说到具体,一但说得具体了,便会让人忘掉整个身体在发烧,而变成了头热或脚热,更易产生诸多误读和岐义,把一条原本清晰的道径,重新埋在杂草下面。
  *我见过不少画者把瀑布描绘成这个样子,从高高的山顶一泻而下,古人曾讥为架上悬巾,我也曾开玩笑问那水是怎么从山后泵上去的,不想画者却对我说:画画有时候就是不讲理的。
  我没敢再笑,想来,这就是画者心中的理想吧,水从山背爬上来,从山前流下去,这是何等赏心的景观。可是,理想中飞流千尺、穿云挂壁的美丽,竟然经不住现实的轻松追问,一旦观赏者对这个奇迹发生质疑,它便会因为没有现实支撑而成为怪诞。
  我们最佳的角度,也许就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哪怕心灵飞上云端,脚一定要站在地上。
  *发现个性不是很难,坚持和完善就不容易了,尤其业余画画,全凭兴趣,很多人都在一阵新鲜过后就游离开,最后留下了不同风格的雏形,很可惜。
  我一直抱怨画画累,画友听了都笑,说画画是修心养性的雅事,轻松加爽快的。近日与卫俊小谈,他也说折磨得睡不着觉。可见完善一种个性风格不仅是长期的,而且是痛苦的,有时候甚至是煎熬。
  *我也只能尽力回避个人好恶,以公众审美的视点来看待画友作品,希望给画友提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未必真的有用,但心总是热的。
  *锁定某一题材,是需要勇气和信心的,要做的工作很多。如这种题材还有多大的开拓空间,历史上对这类题材的表现取得了哪些成果,自己还可能有哪些突破。梳理好了这些,心中也就有数了,剩下的就是坚持,这也是最折磨人的了,所以历来行百里者半九十。
  *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一花一叶的表现,对意境、思想、情感的表达就不是很上心了,这是绝大多数业余爱好者普遍存在的问题。用句术语,就是形式大于内容。
  在论坛,我呼吁过很多次,笔墨、形象都是语言,画者的目的应该是借助这些语言,传达自己的个性的思想和情感。如果我们不是本着这样的出发点,就真的如吴冠中前辈所说:笔墨等于零了。
  *国人绘画,有“绘事后素”之说,建议先强化线造型的意识,线过关了,再求墨,线为骨,墨为肉,骨不先立,肉附无处。
  *前人说笔,常以“老辣、强劲”为誉,这也给了后世画者一个可参考的指标,但后人性急,多求立得,出现了一些力不从心的表现。如:以干涩伪老辣,以直硬充强劲。
  看潘天寿先生笔,并不干涩,何为不老辣,观吴昌硕先生笔,并无直硬,何为不强劲?由此可知,用笔之道,不在表象。
  唐书家孙过庭论书时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这是一个非常明确、具体的阶段划分。也就是说,十岁上学,二十上班,三十结婚,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不能乱,倘要十岁结婚,三十上学,则两误矣。其后,孙过庭又对他的阶段划分补充了一个理由,说:“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就很清楚了,是人书俱老的,什么年龄做什么年龄的事情,三岁含乳,并不羞耻,八十扶杖,也不丢人。
  *很多画友比较关心自己的作品价格,在我看来,如果画友们不很自恋的话,大约价格是能够自行评估的。
  价格之中所包含的因素很多,有文物价值、有名望价值、有艺术价值、还有买家情感价值等等。
  文物价值,是这件艺术品对人类历史的贡献,在总价值中份额最大。
  名望价值,是这件艺术品的创作者的人气价值,在总价值中攀升潜力最大。
  艺术价值,是这件艺术品在审美价值上所达到的高度,在总价值中最为稳定。
  情感价值,是买家对这件作品及作者的喜爱程度,在总价值中最不确定。
  因此一张画的价值体现,是要从谁画、谁买两个方面综合分析的。
  比如一张看去来很平常的作品,如果是齐白石画的,文物价值三万、名望价值三万,艺术价值三千,如果我是买家,追加情感价值三万,总价应该在十万左右。
  如果这张画是我画的,画友们来买,文物价值是零,名望价值是五十,艺术价值三千,买家情感价值是五十,总价也就三千多点。同是这张画,如果是我夫人来买,情况又会不同,文物价值是零,名望价值是零,艺术价值是三千,情感价值是十万,价格恐怕要超过齐白石了。
  如果这张画是原始先民画在山洞里岩壁上的,名望价值是零,艺术价值是三千,倘若能买卖的话,情感价值是五千,而文物价值却是连城,总价值也就是无价了。
  补充一句,一个画家的作品价格不能说明艺术水平。比如凡高同一作品生前和身后的价格。
  *有人喜欢新,有人喜欢好,各有偏爱。新的不一定是好的,好的不一定是新的。
  时光证明,没有永远的新,历史上的每一种画法都曾经是新的,前卫艺术也应该是历代不乏,我们所以看不到这些新,就因为一部分刚出现时就比较好,世代传承加工,变成人人都知道的经典了,另一部分,由于实在不够好,得不到关注和发扬,被淘汰掉了。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又好又新的,但如果两者不能兼得,我肯定选择好的。
  每一代人都曾是孩子,都曾是新生命,但很遗憾,每一代的孩子不是夭折了,就是长大了。孩子是这个世界的希望,但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如果整个世界都是孩子,那他们该吃谁的奶去长大呢?
  *早年听过一个故事,记不太详了,大致是说某村里有两家豆腐坊,竟争十分激烈,其中一家为了垄断经营,就在另一家的豆腐中投毒……
  也许与大多数人想的一样,投毒坊主以为只有一家豆腐坊了,自己的生意肯定会好起来。可结果却是,村里人都不吃豆腐了。
  文人相轻,自古流弊,艺术不是数学,不可能也不应该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求同存异,互相借鉴,让艺术的餐桌上多几道菜不是更丰盛吗?
  *小品放大了还是小品,大画缩小了还是大画,大画与小品在画面构成上是有方向性的差别的。
  *在我看来,一幅大型写意花鸟画就是一曲大型交响乐,比较其构成元素,点、线、面就是乐件种类,墨色干湿就是音色,墨色浓淡就是音量。这样,我们就不难站在音乐的视角,来反观我们的画面了。由细到粗的线,我们可以理解为各种弦乐;由小到大的面,我们可以理解为各种管乐;而各种各样的点,肯定是锣鼓家什打击乐了。
  既然我们已经从音乐元素中找到了绘画元素的落脚点,我们同样可以用音乐的解决方法来梳理我们画面构成中的相应问题。
  首先是乐件配置,不宜过于随意,科学并不总是艺术的敌人。其次是乐手基工,不能迁就宽容。一场交响乐中,大锣可能敲不几下,但绝不是说就不关键,“温基勃的一锤”不是至今还为人津津乐道吗?第三是情绪表达,必须宏观调控。忧伤的情绪,可能要侧重低音乐件,慢节奏,弱音量。而激动的情绪可能该首选打击乐器,快节奏,重音量。种种选择,需审时度势,量体裁衣,恰到好处。
  *说什么是内容,怎么说就是形式了。
  我们相信这样的事实,同一个内容,不同的人会讲出不同的故事,会有不同的精彩,有人讲得很实在,有人讲得很浪漫,有人讲得很玄奥,我想,这也正是风格的魅力。
  *主体不能与环境融和在一起的根源,往往出在我们素描中张口闭口提到的质感和量感。也就是说,只有主体与环境的笔墨质感相近或相类的时候,才有机会使主体与环境充分融和,画面语言才是统一的。
  *基础者,塔座尔,没有它肯定不成,超过需要的面积体积也就徒费人工了。基础技法浩如烟海,人生百年白驹过隙,穷毕生精力也是学不完的,唯有知道自己的塔建在哪儿,才会知道塔座修在哪儿,唯有知道塔建多高,才会知道基础修多大。
  最有效的办法是顺着自己的心性向前,需要什么技法就找寻什么技法。登山是需要一根木杖,但总有人觉得一根不够,一加再加,至负薪而行,反误于杖。
发表于 2008-9-12 08: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金华
[quote]原帖由 关东才子 于 2008-9-12 07:15 发表
  
..................每一步临帖,都有取法目标,研究性学习,必能事半功倍。
  取法之道,个人经验不同,众人熟途,多以积年临池,潜移默化为功....... ........

============================================================
关东才子满腹经伦,才学富庶,说得非常好,欢迎常来做客指导[51]
 楼主| 发表于 2008-9-12 10: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长春
原帖由 工笔作坊 于 2008-9-12 08:50 发表
[quote]原帖由 关东才子 于 2008-9-12 07:15 发表
  
..................每一步临帖,都有取法目标,研究性学习,必能事半功倍。
  取法之道,个人经验不同 ...

:lol 追随你而来的。
发表于 2008-9-12 10:2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贵港
读罢受益非浅!
欢迎关东才子常来论坛指导.
发表于 2008-9-12 10: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眉山
不错,精彩!
342664-1167227450720.gif
 楼主| 发表于 2008-9-12 13: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长春
原帖由 凤涅 于 2008-9-12 10:29 发表
读罢受益非浅!
欢迎关东才子常来论坛指导.

是来学习的,何来指导啊,:handshake 。
 楼主| 发表于 2008-9-12 13: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长春
原帖由 飞。。 于 2008-9-12 10:47 发表
不错,精彩!

版主过誉了,都是胡言,不必当真。
发表于 2008-9-12 14:3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西运城
原帖由 凤涅 于 2008-9-12 10:29 发表
读罢受益非浅!
欢迎关东才子常来论坛指导.

同感!!欢迎才子的加入,常来交流,向你学习!!
发表于 2008-9-14 11: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保定
拜读先生文章句句真理,传统应创新,创新也将是未来的传统,想白石、陈之佛等在当时的政治、人文的背景下突出自己技法与风格实属不易。喝酒吗,给你寄一件,把地址发在短消息里,嘻,吾很俗的。他日必当拜访,
发表于 2008-9-14 13: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确实是很有见地的文章。待我慢慢品来.:D
发表于 2008-9-15 21: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德阳
拜读!:victory: :victory:
 楼主| 发表于 2008-9-15 22:5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长春
原帖由 sxhj_ydy 于 2008-9-12 14:34 发表

同感!!欢迎才子的加入,常来交流,向你学习!!

有丹丹这句话,心里踏实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9-15 22:5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长春
原帖由 保定百色 于 2008-9-14 11:09 发表
拜读先生文章句句真理,传统应创新,创新也将是未来的传统,想白石、陈之佛等在当时的政治、人文的背景下突出自己技法与风格实属不易。喝酒吗,给你寄一件,把地址发在短消息里,嘻,吾很俗的。他日必当拜访,

拜读百色画作,非常佩服。愿结为友。:handshake
 楼主| 发表于 2008-9-15 22:5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长春
原帖由 无名 于 2008-9-14 13:55 发表
确实是很有见地的文章。待我慢慢品来.:D

问好无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手机版|小黑屋|ai.art   

GMT+8, 2024-5-4 22:55 , Processed in 0.05861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