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杜平让

杜平让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7:4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本帖最后由 杜平让 于 2010-8-11 18:23 编辑



属灵画家--杜平让

作者:原欣  

   二十年前在兰州,要好的女同学告诉我,她以后要嫁给一个叫杜平让的师大男生,是画画的。记得一次聚会上见过一个个头不是太高,憨实诚恳模样的小伙子,那个宽大明亮的脑门给我印象极深。二十年后我们在上海重逢,这一对人几乎和多年前的那对年轻恋人别无二致,依然是各自的风貌熟悉的神情,岁月在他们脸上身上并未留下太多痕迹,生活在悄无声息的宁静平和中渐渐流逝,就是这份不被尘世打扰的生活,成就了今天在中国画界赫赫有名的杜平让。

        几次画室长谈及对他画作欣赏之后,便由衷称他为杜大师。自己并不从事艺术工作,仅凭对艺术的喜爱和感悟对杜平让的画作做抛砖引玉式的解读,目的有二,其一希望大都会的朋友们一起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以陶冶性情,其二借这块风水宝地希望有更多中国真正的艺术家能走向世界,被更多人认可和喜爱,并发挥更大市场价值。

        画家手中的笔,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记录历史或超越历史。任何一个时代,超越现实的具有真正创造力的画家,都能够自然地流露出本民族的个性,表达深刻的文化和地域特征,并以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表达心声。杜平让是为数不多的掌握了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并自然地显露本民族特性的画家之一。中国工笔画始于战国盛于大唐,传统中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杜平让以工笔画起家,之后涉猎广泛,皆超越了形似,在中国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是他一直以来追求的更高目标。

        他是少有的掌握了一种独特表达语言和技法的画家。他的画显示出一种独特的气韵,变化莫测,神秘灵秀。与通常的书画作品完全不同,画出了植物生命的质感和跃动。他的画在一种静谧大气的表现中,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宇宙万物整体相连,就生命层次的展现而言,花是植物顺应天地的节律而有的神妙化身,是植物灵性达到真善美的极致时,所做的尽情展现。杜平让的花具备呼之欲出的灵性之美,他画的牡丹线条自然流动,充满诗情画意,显示出一股灵秀气质。花的颜色,形状,纹理,气味在他的笔下展现出独特的生命魅力。他的花鸟作品,与自然界的真实花鸟相比,平添了更多生命升华的信息,在怵足观赏之余,人的心灵能得到片刻的抚慰,好比一首静谧流畅的安魂曲。

        “向人自有无言意 ”,是杜平让的一幅画的题字,很美很动人的题字,回味悠长中便能理解画家心中对植物的感情,已经如此真切地替那花那叶那草表达出心声,“唯见默契微妙心”,是我给出的应对,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有这灵性的,与万事万物中的某种生命体呼应而相通,且能替他们表达存在于世的真实美感和善意,似乎不是画家在画一幅画,而是替灵性植物完成的一个使命。这样的令人过目难忘,且记忆深藏的画面,我相信不是随处可见的普通之作,而是捕捉到人的内心某些敏感部位的神秘武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当我们看到那样的一种经过精心刻画却表现着随意,幽雅,精致,似乎在微风中轻摆呼吸的植物时,我们被不经意地触动了神经,是的,对这一点我们不可小视。

        看杜平让的画,我常有一份感动在心里回荡。画笔是画家表达自己真实情感和精神世界的武器,在当下如此急功近利的中国社会,看一个画家如此沉静地做画,只看那画面和内容,便可知画家是在怎样的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中,沉静做事。顾盼流连之间,能感应到读画者的心声和感动。中国艺术界一些有眼光的评论家对杜平让作品皆给出极高评价,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做专项深入研究,从美学,人文精神等高度加以分析。我想一定是那些沉静而美好的画面打动了人心,引发某种心灵深处的碰撞,掀起内心被忽视而深埋的某种情素。感动便由此而来了。

        在基督教中,父神是真善美的艺术之神,是绝无仅有的诗人,他将丰富的感情,旺盛的想象力,不凡的言辞,势力万均的感人生命赋有那些有责任和使命感的人,以完成对生命真善美的客观描述。杜平让崇尚佛学,身上充满着属灵的气息。同样也通过宗教对万事万物的认知,不断提高他的心性。那是一种对生命的可贵敬畏,是一个从事艺术工作者的必备品质。探询生命奥秘本身就是个无穷尽的事业,更何况手中有个工具可以随时记录他探询的过程和乐趣。“没感觉的时候是不画的”,杜平让这样说,我想那其实是暂时未回到探询的路上。
        画画如同修行,是一份苦差事。那些仅想靠画卖钱赚名声的人,即便在今天有很高的声望,我相信那艺术生命都不会长久。真正的艺术不仅仅表达思想和情绪,而是对真,善,美的一份执著追求,并具备超强的捕捉美感的能力,表达至纯至善的实力,及对艺术的鉴赏鉴别力。大家风范无须赘言,无须渲染,无须装饰,无须宣扬,一切作品只存在于心间,流露于指间,完全是天然地表达,自然地再现。所以,即便不懂得那些流派和数不出太多画家的名字,只简单认为,好的画家与平常画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有表达自己情感,思想,精神的语言和工具,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超强的表现能力自然流露于他的作品中,以中国哲学的概念来说,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或者是不断追求这个境界。

        杜平让的画作,可是按平尺计算,目前价格不菲,收藏潜力巨大。最为重要,那些画作是欢颜的容光,是谦逊的教养,既温柔和顺,又意趣张扬。(2009年3月于纽约)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7: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本帖最后由 杜平让 于 2010-8-13 00:22 编辑


《今日艺术家-杜平让》画册的序

无论如何,创造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它能把我们对于传统的解读以及外来艺术的热情和生活中的复杂情绪化为创造的冲动,使我们慢慢地认清我们所做的事情的缘由和目的。在艺术探索的前期,涉猎不同技法和样式对未来的艺术发展有百益而无一害。面对开放的文化语境和畅通的信息时代,我们不能把自己的视野局限在某个区域,广泛品味各种艺术门类为我们提供的优秀成果,它能让我们找到发展的契机、培养丰富的艺术思维和感觉,为艺术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和机会。
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画家真真切切的当下生活空间。真正感人的艺术不是对古人的图式进行裁剪、拼凑和笔墨技法的套用和模仿所能达到的。生活永远是艺术的源泉,是画家对当下现实的关怀,而不是对旧式人文关怀的假设。生动、鲜活的艺术作品是通过画家耐心不竭、细致入微的手写心记中来把握形象、把握意境、把握气氛,而不是东拼西凑凭空编造所能够达到的。需要我们到生活中,用新思想、新观念和现代社会给我们带来的无限丰富的艺术成果所赐予的丰富营养,去分析、研究、感受和发现自然界中的生活情趣和蕴藏的无限的美,不断锤炼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以创造出新的意境和形式。
在不断深入研究和理解传统的基础上,顺应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以自己的方式观察、理解、表现,这才是我们这些从事艺术的人的真正的生活主题。传统不仅仅是前人留下的遗迹或技术手段,不是指一种法则或一套审美样式,而是一种创造精神。当我们把一种技艺或一套程式固定化、教条化的时候,正是背离了传统精神。
艺术家能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题材范围中使用不同的表现工具,创造出不同的表现语言和表现方式,那么,人类的绘画艺术必将是灿烂辉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家个人的角度、个人的偏执和偏见、个人的独特的风格面貌都是最可贵的。艺术发展的历史就是创造的历史。艺术家如果能进入一种心明眼亮、自信自强的轻松自由的精神境界,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潜力去创造自己理想中的精品力作。

                                                               杜平让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7:4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本帖最后由 杜平让 于 2010-8-13 00:33 编辑


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中国书画》、《荣宝斋》、《艺术市场》、《文化月刊》点击实力

点击理由:
杜平让如今居住、工作在繁华的上海,但他的世界很“清静”。因为他很少与那个喧闹的世界接触。他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且让人颇有些意外的画家。
  当今画坛,工笔画家日趋稀少,而有实力有创意的工笔画家更是不可多得,杜平让恰恰就是这么一个画家;当今画坛,画家的创作题材日趋“专一”(许多时候是单一),而杜平让的创作却兼涉花鸟与人物,并且几乎是同样地出色。
从表面上看,杜平让是在“退却”——从“现代”向“古典”、从“开拓”向“守成”、从“激情”向“温雅”退却。但如果懂得一点中国的文化传统、审美原则,我们便会明白,杜平让是在以“退”为“进”。
  杜平让在走近传统的同时,也在走近自我。因为此时,他眼里、手中的传统已不是一个个程式化的图谱,而是引导自己祛除种种浮躁从而直接面对自我的导师;而一旦真实地面对自我,他便获得了自由,这时他可以以一个当代艺术家的敏锐度和创造力去发现、发掘周边世界的魅力,无论古代还是当代的,无论精致的还是野逸的。
杜平让话语
    以写意的心态和激情以及传统绘画中的写意精神去画工笔,逐步树立现代花鸟画的写生观,推陈出新,创造出充满时代精神和个性化的视觉语言形象,不以描摹古人或他人的只言片语来做作所谓的艺术个性,以书法的练习来探寻和体味笔情、笔趣、笔味和笔势,以欣赏和阅读的心境不断地品味中国传统绘画的经典和西方现代绘画的经典来培养典雅、雄强、壮阔、醇厚的情怀和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及绘画语言的表现能力,从而与传统花鸟画在形态上拉开距离,使源于古典的花鸟画更具现代感。
放松下来,围绕着自己的意愿,顺应自己的心灵,用真情实感,以自己的方式观察、理解、感受、思考,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思,自然会有属于自己的路。
杜平让档案
姓          名:杜平让
出  生  年  月:1966年
籍          贯:甘肃宁县
专          业:绘画
嗜          好:听音乐、喝茶、玩石头、练太极
养  生  秘  诀:随缘而遇,随遇而安
最  大  希  望:愿世上好人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最 喜欢读的 书:哲学
经          历:1990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1996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98年结业于文化部首届重彩画高级研究班;1990—2000年任教于甘肃教育学院美术系; 2001—2006年任教于上海商学院艺术学院;2006年3月辞职,专门从事绘画创作。
现    任    职:文化部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岩彩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青年文学艺术联合会会员,美国M F A 签约画家,国内某机构签约画家。
专  著  出  版:《杜平让重彩画》、《当代名家艺术观—杜平让·创作篇》、《今日艺术家-杜平让》等。
润          格:工笔重彩 50000元/每平尺   彩墨写意 10000元/每平尺
杜平让辑评:
    杜平让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工笔重彩画的创作。他的一批精心之作引起了广泛的注目和好评。他的花鸟画不随波逐流,不讲传派,有自己的风格面貌,这是一位画家十分难能可贵之处。他还将工笔画与水墨写意画的技法相结合,他的画面出现了与水墨画的笔墨类似的笔彩,他又将墨色与石色和仿石色〔高温结晶颜料〕相结合、粗细颗粒不同的颜料恰当配合。他根据创作的意图,不同的作品选择了不同的技法和画材,这正是今天画家创作自己的作品时应有的方法和态度。他的用笔流露出一种内在的力量,在质朴、厚重中透出一种极有灵性的东西。他是一位极具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的画家。他能将传统笔墨和对大自然的感受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作品完整、丰富、大气磅礴,对自然生命有一种非常独到的感受。从作品中显示出他把握和驾驭画面的能力很强。他的画路很宽,从多方面进行艺术探索,他具备非常好的艺术潜质、艺术修养和艺术感觉。他的画经得起细细地品味。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和力量。
                                                                    ——蒋采苹
杜平让的画虽是丹青赋彩,却不只是表面的华丽,从中透着一种朴实与成熟,透着一种令人思索的哲理与精神内涵。那沧桑的丰厚与笔力的凝重,宛如雾中赏月,别有一番朦胧韵味,使人瞬间恰好重新欣赏到杜平让其人的内涵与深刻。
杜平让的画,构思宏阔,落笔细腻,令人想起古人“天人合一,物我交融”这句话。他在探索中国画深刻内涵的同时,力图将新的风格,融汇在绘画的艺术语言中,把绘画技巧、造形及思维的独特,勾勒在一幅幅布本与纸本之中。
欣赏杜平让的画,还会有一种许多画家缺少的东西——宁静而壮阔。他的画犹如其人一样,求一份平静、平常、宁静的心态于自然于生活,运用生活的积累,烘托他心灵深处的主旋律,或悲或壮或深思或凄凉,他的画让人读到梦想,也读到渴望,带给你一种很深的内涵与思想。仿佛那黄土的沉重正在对你倾诉遥远的历史,仿佛那残荷败叶正在讲述人生的潮涨潮落。
——娜子
杜平让人是豪客,画却是工笔。当他的几十幅工笔重彩之作展现在我的面前,我却一点也感觉不到工笔画常见的线弱、色腻、形呆、构图平板等时弊。反而在那重芳叠翠,精致细密之中感受到了弥足可贵的写意精神。
在杜平让的作品里,其表现形式大都是工笔重彩,甚至相当一部分作品还使用了岩彩。但他的每一根线条都是鲜活生动、弹性十足,每一块颜色都艳冶淡宕、古雅沉稳。他始终是在用手中的笔写自己胸中的“意”,作为一位现代青年艺术家,他把对于历史、民族、时代、自然的一切感悟蕴蓄心中,一旦有所感触,便振笔直遂,借助大千世界里的花花草草、飞禽走兽寄托怀抱,表达情思。
我把杜平让绘画品质概括为十六个字“拥抱生活,关注当代,虽含古意,尽发新声。” 我想杜平让已深谙丹青三昧,粗犷豪爽的个性与敏感细腻的手眼集于他的一身,这样的人成不了一个优秀画家那才怪了呢!
——元植
艺术家自然不是哲学家或佛学家,但杜平让近年的创作风格的转变正是一个“悬搁”的过程,夸张的形式变异、火烈的敷色以及由此造成视觉上的强烈冲击效果,他的作品逐渐被淡化——一切平和起来。
  在当今中国艺坛,“中和”这个由2000多年前先哲提出的审美理想和社会和谐原则被人们重新重视了起来。或许,对于杜平让的创作来说,并不需要如此理性的理念作支撑,因为“平和”原本就是他的本性。尽管生长于西北的经历造就了他旷达的性情,但在这份旷达下面是一种不激不厉的平和个性,这是他更为本真的一面。正是据于这一点,我们说,杜平让近年来的创作是不断地扬弃外在表象,走向自我的过程。
                                                                         ——马啸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7: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本帖最后由 杜平让 于 2010-8-11 18:25 编辑



读画片语

  作者:卉方

早听事务夜听香。对于忙忙碌碌的现代人,沏一杯清茶,品一幅好画,舒展一下性灵,浸润一下心神。自能听到缕缕淡淡的清香,更能听到春风染绿的轻响。让我们一起分享画家镌刻在画面中的花香,叶香,月色风香。

花能嫣然顾我笑
        花鸟是人们比兴喜怒哀乐,感受春夏秋冬的理想精灵。一棵报不上名的植物,静静的伫立,悄悄的演绎着属于自己的花期。画家用流畅的线条写出自然的结构,用简净的色彩点染着优美。技巧老到,深入浅出,使画面平淡而浑成,真实地抒写出平和温雅的情趣。

        杜平让的画,构图自然,繁密中见疏灵。笔法精细入微,线条转折流畅到位,使临风招展的牡丹足具飘逸自若的韵味。赋彩浓丽清简,色墨浑然一体,更呈融和清润之气。
        牡丹在许多人笔下皆落俗,此画中牡丹,高贵典雅,婀娜多姿;浓妆淡抹,一切恰到好处。既入乎其内,生机勃勃;又出乎其外,情致高远。因画者既能与花鸟共忧乐,又能以奴仆命风月。故赏者亦能产生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的想象。心香一缕,常绕左右。
        花开花落,鸟鸣水流,刹那瞬间,自然演化着它本来的生动。在这样的景象中,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发现自己的内心,原来与自然万物相通相融。花开欣然,无人亦芳;去留无意,云卷云舒。这是画者心中和笔下的禅。

风微烟淡雨萧然
        清影摇风,盈盈步月,花叶之间,似静似动,令读画人似乎也捕捉到那流淌于花间叶底的清风。画面设色清秀,笔法细腻。那副闲适雅淡的风度,给人一种出其不意的美感。

        烟景迷离,梅枝横斜,清癯苍古;冰花如玉,立枝浮水,莹光四射。一枝一气节,一瓣一心香。玉骨冰肌,清丽超逸,无语亦消魂。梅花入诗风韵独胜,入琴更是千古绝唱。观杜平让先生的画作,凝固的不仅是花的神韵,更是诗的妙境。小鸟犹如爱梅之人,当梅花开满空谷时,吟看归不得,醉嗅立如痴。画家用温润的色彩渲染出枝间的暗香浮动,又用极致的笔法表现梅花的素雅冷艳。在他的画中任凭物是人非,梅花依旧携着悠悠琴韵,怀着不变的情意,吟唱着永远的梅花三弄。
        似乎又是一张信手拈来之作,没有刻意的雕琢,笔下流出的线条却专承分明,疏密有致,似乎能感觉到花瓣尖那微微的颤动。没有刻意的渲染,却让人看见如烟如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动人春色。画家情与境会,觅得自然真趣,抒写喜悦之心。读之亦然。
带月一枝低弄影
        夜凉人静,星云依稀,在月色的笼罩下,画家用用充满诗情的笔墨描绘出清幽美丽的花月夜。设色清新,情调高雅,将优美的自然风物和深切的个人体验融为一体,营造出空灵澄澈,幽眇恬静的意境,如梦如幻,余味袅袅。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深邃的哲理性启示

        这淡淡的,娟雅的灰色,构成如水一样明净清澈的画面,让牡丹的风姿韵味就越发牵魂绕梦。置身其中,不知是人解花语,或是花知人情。真是花不语,笑人痴。
倩魂销尽夕阳前
        凭借对形与色的敏感,薄施厚敷,画家用与众不同的设色方法为我们铺就出一个淡烟暮霭,日暮黄昏的图景。在夕阳浓光重彩的映衬下,牡丹花亦红光弥漫,楚楚动人。也催化了人们无数的情思。

        是扯了天边的一抹晚霞,还是借了少女的一晕腮红。别有一种动人的情致。让人感到温暖和活力。
        特别喜欢这幅画,看到它让人想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那一份美丽虽已轮回成过去,有些斑驳,但却已深深地镌刻,永不褪色。在这里,画家妙笔生花,意不在形,在境,一种美丽的心境。意象的表现把绝对空间,相对空间,和意度空间化为一体,以意读画,玩味无穷。有意无意,都是闲口舌,一番想念,才是真正的
        清:是自然的美质,亦是人心的美质。读杜平让的画也有“清”气。画面在轻重缓急,虚实相间的线条中流露着清婉超绝的韵致;而画面的色调更是隽美,幽雅的灰,朦胧的黄溶合得深浅有序,造就了一个至清至静的境界。给我们带来沁透心灵的清新。
        以上片语只是个人对杜平让艺术作品的感悟,这种感觉如能与人共鸣,也是我心中一件快乐的事。相信自己的眼睛,尊重内心的感受,在画家创造的图式中,让自己的思绪自由翱翔,收获一份心灵的自在。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7:4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本帖最后由 杜平让 于 2010-8-11 18:26 编辑



永恒的生命之舞

作者:卉方  

起舞弄清影一:
        无须评判,无须语言,看画只须用心。当目光与画接触的那一刹那,是物象与心象的交感翻腾。仿佛重现前生今世那个烟雨蒙蒙的瞬间,在清寒的早春,流溢着湿润沁凉的花香。花,起舞,轻柔,轻柔。谁见?画者与观者。在画里,相视一笑,无言。

不知昨夜秋霜至:
        没有李易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细腻委婉,却有苏东坡式的疏阔深厚。历经风霜,却依旧笑容灿烂,那淡定从容的红色,犹如一簇生命之花绽放其中,时时触动我们的心弦。

淡月疏影:
        春花秋叶,开谢枯荣,本是自然之事,为什么她们总喜欢跑到艺术家的画纸里来,让人痛惜,让人爱怜。不过也好,从此便只如初见,把最绚烂的一刻定格,如若能永恒,也是一种幸福。

莫待春残叹落花:
        “莫若以时”的文化精神,带着几许凄冷,带着催促和无奈,鼓荡起画家的性灵波涛。让心灵契合生命的节奏,让笔尖在纸上舞之蹈之。既随物以婉转,亦与心而徘徊。

心清处处是芳草:
        我喜欢画家以“六经注我”的方式,化虚为实,赋予自然中的一草一花一精魂。把难以名状的人生体悟和生活状态,通过画面表现的可感可触,可歌可诉。把激情纯化为洁白的花瓣,舒展的枝叶;也把读者的心浸透得澄清洞明,如沐浴于一片梵乐,馨香之中。

浩然天地间:
        天地间,聚散,离合,变幻莫测,然生命背后潜藏的真理却是永恒的。天因为空,所以风云际会,气象万千;地因为空,所以万物生长,生机勃勃;自性因为空,所以映照天地万物,浩浩荡荡。画为心灵的印迹,一切因缘在这里演绎。地涌金莲,生命精神,还有平让先生的一切,都在作画的当下,一一呈现给你。

清静两无尘:
        特别喜欢这幅画,看到它让人想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那一份美丽虽已轮回成过去,有些朦胧,但却已深深地镌刻,永不褪色。在这里,画家妙笔生花,意不在形,在境,一种美丽的心境。意象的表现把绝对空间,相对空间,和意度空间化为一体,以意读画,玩味无穷。有意无意,都是闲口舌,一番想念,才是真正的一段美丽的记忆,任凭时光的怎样流转,任凭世事的怎样碾转,偶尔翻看,依旧温润无暇。熏风中,那抹微红,依旧那样清晰:那是一个人间四月天,生命在静悄悄的酝酿着芳醇,隐隐摇曳的花影,正在续画那未完的故事,将你我他都嵌进她的情节里,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们曾经与她的美丽邂逅。

起舞弄清影之四:
        花有心吗?藏在蕊里?花有情吗?情从何来?花在舞吗?为谁起舞?究竟是谁在舞蹈?风耶 花耶 心耶?真想,变成一缕清风,合着你的节奏;真想,化作一片月光,和着你微颤的心,一起舞动,一起舞动,共享生命的欢愉。没有花谢落寞,没有曲终人散,一如画中的花起舞千年,美丽千年。

时雨静飞尘:
        妙处不可言传,一落言语,已非真意。感谢画家带给我们如此美好的作品。看着她,让人顿生欢喜心,犹如花开见佛般的快乐。画面平和的调子,细腻丰富,犹如我们每天的日子,看似波澜不惊,细细回味却令人感动。看,花在吐蕊,静静的,错落有致;叶在舒展,默默地,情态万千。看着这样的画,我们忘记了推敲技巧,其实又何必苦苦推敲呢,一切的技巧不就是为了表达一份美丽,一份感动吗?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无风花自飞:
        顾左右而言他,分明是心在飞。线条 色彩  形态 结构一切都只为着让你飞,连后面的布白,也为了你的飞翔,无声地构筑了一个广阔的天空,让你尽显生命的张力。赏画的你,看到画中那颗跃动的心了吗。

清影之三:
         万物本具神性,一幅好画,是画家的功力与自然的默契,让人心喜神悦,那也是读者与自然的神会。一道清流皆自性。

清影之二:
        画中一花,斜倚而出。如白云出岫,舒卷窈窕;又如临水照影,舞笑镜台。纤丝宛转间,似动非动;屏息凝视间,似静非静。此时此境,是一朵花的生命正演绎得灿灿分明。

风拂花影摇:
        乍看,此画的构图无奇妙处,不就是四朵画放在纸中央吗?看不出有殊胜处。然,有一次偶看此画,却别有味道:无匠心独运,无精心构筑,随意画来,自由自在。心发花开,纸满笔止,是花之性,人之性,笔墨纸张之性的自然体现。笔底无滞无碍,却精微灵动,片片花瓣似乎一触即发,却含而不发,而生命的张力弥漫于画中,历久弥新。画中的色彩,不突兀,不张扬,亲切宁静,和谐自然,如入空境,流畅圆通。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7:4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本帖最后由 杜平让 于 2010-10-2 23:53 编辑


与杜平让聊天

作者:何灏  

作为混迹在金融圈子的普通人,我非常珍惜每一次与大家的聚会,尤其是单独的聚会,我试图从不同行业里找到彼此之间能共同认可的东西,所谓殊途同归的东西,我找到了吗?答案是肯定的。
        在与杜平让老师轻松的聊天中,他讲的最多的两个字是“自由”。
        自由--何其珍贵!
        赚钱的人讲财务自由,这自由不仅仅是针对有钱花,有很多钱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我想更多的是能达到随心所欲支配金钱的境界,当然包括赚钱,所谓孔子讲的“从心所欲”。
        春天百花开,需要节气的到来,朋友的结识当然也需要机缘,由于民俗学者李建荣老师的引见,我认识了杜平让老师,由此又认识了杜老师的画,看了杜老师的画,我心里有许多要一吐为快的东西,但作为一个外行来谈画,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因为可能要说外行话。
        坐在上海外滩的啤酒广场,我问杜老师:“何以能用世上至弱之花草表现出天地之浩然正气?”我提这样的问题是我们刚刚看完了“上海第五届美术大展”,杜老师的作品《浩然天地间之三》被选为今年国庆60年庆参展作品,杜老师没有回答我。我在自己的心里寻找答案:扎实的基本功?与生俱来的灵性?多年来仔仔以求的耕耘?心似止水的心境?
        作为外行,我评价一件艺术作品的好坏就是看它能不能感动我。看杜平让的画,就有一种久违了的感动,这种感觉是我看了杜平让的那幅《春去秋来》(已被海外收藏)之后涌现出来的,画面背景光线的明亮与花叶透彻出来的鲜艳的绿!一刹那,恩雅的歌,朱自清的文(梅雨潭的绿),班德瑞的琴, 普陀山的梵音,扎晃的熏衣草,王摩诘诗,〈乱世佳人〉电影中的落日,婴儿的啼哭。。。。无数感人的意向如潮水般涌入脑海,应接不暇。  这是什么?是通感!优秀的艺术作品所引起的生理反应。画面的纯净,力量之大无可比拟。
       “你的画传达出来的信息是昂扬的,积极的,催人奋进的精神。”我说,
       “当然,也包括一些残破。”杜平让回答,
       “残破是一种最基本的美学原则,古老的法则是求缺,是不完美。”我心里说,
       “即使是残枝败叶,也有力量蕴涵在里面。”我回答。
        很多花鸟画家的内容是死的,就象死鱼眼睛,画面工整尚且谈不上,何况精神?在杜平让自己感觉最满意的牡丹四幅作品里,有一幅他无法留上印章款识,因为不管留在什么地方都有可能破坏它的完美。
        杜平让谈到临摹的必要和重要。他当年临摹老师的课堂习作,连老师自己后来都分不清了。他临摹的〈步撵图〉和〈国虢夫人游春图〉几可乱真。
        传统水墨画的空灵被他运用到了极至。这句话有点不恰当,因为空灵无法运用,类似佛家讲的“妙有真空”,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东西,如寒塘照月,用之则显,弃之则隐,也许,杜平让所苦苦追寻的“自由”正是这样一种境界。
        我们还谈到了佛,谈到活在当下,谈到创作过程中物我两相忘的体验。任何艺术,它的创作过程最终都要演变成一种与观赏者互动的过程,李娜和维塔斯的高音,大家都觉得好,好在哪里?这一点,创作者和观赏者都说不清楚。我的理解是好在他干净,干净的让芸芸众生能生欢喜心!
        我们谈到了迈克尔。杰克逊。
       “他的狂歌劲舞如魔之极至,感染着上亿的魔子魔孙,他最大限度的挑起人的魔性,随他一起迷失。”杜说。
       “他又是魔与佛的辩证统一,他的慈善捐助,他的孪童行径,扭曲的生活使他挣扎在善与恶的边缘,苦不堪言,如果佛陀能见,必泪流如泉。”我接口,
       “愿他临死归与善!”我心里说。
        他是撒旦的化身,充满力量,同样伟大!
        我们还在杜的画室喝了大红袍,茶水浓酽,如杜之工笔重彩,面临画作真迹,犹如直面一座座纪念碑,这些画作注定会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座座无法逾越的丰碑!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7:4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本帖最后由 杜平让 于 2010-8-11 18:28 编辑



自说自画

作者:杜平让

20世纪,中国画开始向现代转型,直至今天中国画仍旧在现代的蜕变中探索,这些探索无一不包含了对现代性的思考,以及对现代艺术的借鉴。现代生活中“人的精神”转变,要求中国画改变陈旧的审美范畴,否则它就只能成为手工艺品,而非艺术。绘画的演进取决于新的审美价值取向的出现,一个时代的艺术作品如果获得了表达那个时代的精神状态,那么我就认为它就是那个时代的‘当代’。工笔花鸟在时间纬度上的“当代性”体现在新旧“语意结构”过渡与转折的过程中,我的探索也正处于这样的过程中。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一个备受东方文化滋养的当代艺术家,不可能不思考工笔语言独特的经验表达的问题,不可能不在一些文化根源深处努力寻找它的发展前景。颇有意味的是,我的绘画自信力,不只是来自于本民族绘画的自觉,而是出于对中西双方艺术比较后的明析,和对艺术本质的洞察。我是用自己的眼睛比较前人的东西,让我从别人身上审视到的确是自己的艺术问题。我也从自己实实在在面临的问题中,找到了比较切实的表达手段。而我们现在文化的处境和对工笔花鸟发展空间的寻找,成为推动我艺术创作的内在根源。新的绘画表现方式的被发现往往源于对其所处时代的敏感,及对当下文化及环境的的认识。东方绘画语言作为与西方绘画语言并置的图像表现手段,同样具备表达当代精神的能力。在全球化的今天,在东西方人因交流而生活状态趋同,精神方式也趋同的今天,东西方语言之间的有益的对话正在形成,也是中国画自身适应当代社会表达的内在要求。
        我只是在尽力做着我该做和有可能做好的事。我只是在进行着“形式”的拓展和“语意”的更新。其实,绘画语言是一个艺术家特质的标志,也是一个人的心灵表情,更是只有本人使用才有意义的一种表达形式,应该是必备的、必须的、不可或缺的, 绘画语言就等同艺术家本人。而能否使绘画语言永葆其表情的艺术活力与生命,就看一个人的文化体质与思考的深浅了。一个人只要真诚地面对当下,不要妄自尊大地抛弃和背离恢弘的东方睿智,把握当代的文化境遇和当代的审美理想,明确自己的审美追求,把人本最本真的真善美、健康积极的光明正大、恢弘大美的文化理想熔铸于自己的绘画手段之中,回到中国美学自己生命的本源,显出自己新的生命和特质来,从而与世界美学平等对话、交流和融通,并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自己深厚的根基,显现出独具魅力的风神和气象。
        我在作画时非常讲究技术自身的感觉或技术在审美意义上的完美性,因为它“给了一切艺术以高尚的尊严和应有的范围”。“风格,只有在制作完美时才有价值。技术就是艺术家个性化语言的前身。精湛的技法也是艺术家风格形成的恒定保证。因为有的时候方法、技法的存在方式决定着画面的审美状态,或者是决定画面的生命力。技法让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具有了实在的意义。技术本身就是画家文化理想的载体,绘画技法语言,与精神内涵不分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是一并从面对自然、面对文化,面对社会,即面对当下社会人文文化心理需要的感悟和认知中,从心灵中流泻而出、奔发而出的。当然,技术只是一种手段,毫无意义的技术炫耀是空洞无味的肤浅的,精湛的技术背后蕴含的文化理想,以及建立在本源创造基础之上的信息量与可能空间的营造,以及超越有限的信息量与空间,给人以更大的信息量与想象空间是最为根本的。
        在我的作品里传达的审美气息,包括视觉现象都来自于对现实的具体感受,当然我也不是用写实的方法进行表现,而是在用一种意象的方式加以呈现。
有真情实感在,不刻意于我而我自在。风格作为语言的积淀和语言的传承,在互动的演进过程中,现实文化环境决定了这样一个互动,从而构成一个新的审美样式也就是风格。风格就是绘画语义结构演化所带来的审美样式的变化,每一个绘画语义结构变化都会带来新的审美样式。我的许多绘画感受不是原来想好的,而是当我投身到当下的文化语境中感受万物时所获得的感受,那么承载了自我新鲜感受的这种形式别人认为就是我的风格了。风格不是艺术家刻意要做的事,关键是这个感受生成了那个所谓的“风格”。
        绘画本体的语素:造形、色彩、构图、技法、材料等都是形而下的,但其中所蕴含、营造出的气、韵、势、格调、意境、境界、气象则是文化艺术的精神家园,优秀的艺术家就是能够把握当代文化气象的脉搏,为人类营造出一个当代文化的产物,那无疑是人类文化特定时期的精神象征,也无疑是人类文化历史上的精神财富。只要我们稍微回顾一下历史,就不难看到伴随着中华文明的进程,那狞厉拙朴的殷商,那气象雄阔的秦汉,那奔放优美的魏晋风流,那法度森严又雍容大度的唐韵,那优美雅致姿态万千的宋元明清气象,像耀眼的明珠刺激着我们的神经,像惊涛骇浪拍打着我们的灵魂。文化精神境界是中国画价值的基本取向。失去文化精神境界的作品,无疑于是在世界民族艺术之林中的行尸走肉。对中国画历史的把控与认识,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观照,一种发展过程的生存土壤。如果我们在中国画发展的过程中,丢失历史背景性的存在,中国画的价值运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寸步难行。
        所谓中国画的核心价值即是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中国画特有的、符合民族审美经验的美。也就是说,独特的中国画的审美特质是中国画的核心价值。画家的天职,在于用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把自己高尚的审美理想倾注于作品之中。中国画的艺术价值更多地是体现在作品的审美价值上。这种美,不仅指作品从外观上给人以视觉美,更指作品本身所表达的思想、境界、精神的美。其次,中国画的核心价值也是文化价值的最终体现。中国画的儒、道、佛三教文化,从哲学、理学、美学的角度,直接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以儒修人格、以佛修心性、以道修境界。审美属性使中国画的创作和鉴藏,都是基于超乎功利的精神领域的,同时,这种超乎功利的创作和鉴藏方式也在不断地醇化着中国画的独特文化价值。(杜平让2008年10月于上海)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7: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本帖最后由 杜平让 于 2010-8-11 18:29 编辑



《当代名家艺术观-杜平让-创作篇》画册的序

作者:杜平让

  无论如何,创造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它能把我们对于传统的解读以及外来艺术的热情和生活中的复杂情绪化为创造的冲动,使我们慢慢地认清我们所做的事情的缘由和目的。在艺术探索的前期,涉猎不同技法和样式对未来的艺术发展有百益而无一害。面对开放的文化语境和畅通的信息时代,我们不能把自己的视野局限在某个区域,广泛品味各种艺术门类为我们提供的优秀成果,它能让我们找到发展的契机、培养丰富的艺术思维和感觉,为艺术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和机会。
        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画家真真切切的当下生活空间。真正感人的艺术不是对古人的图式进行裁剪、拼凑和笔墨技法的套用和模仿所能达到的。生活永远是艺术的源泉,是画家对当下现实的关怀,而不是对旧式人文关怀的假设。生动、鲜活的艺术作品是通过画家耐心不竭、细致入微的手写心记中来把握形象、把握意境、把握气氛,而不是东拼西凑凭空编造所能够达到的。需要我们到生活中,用新思想、新观念和现代社会给我们带来的无限丰富的艺术成果所赐予的丰富营养,去分析、研究、感受和发现自然界中的生活情趣和蕴藏的无限的美,不断锤炼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以创造出新的意境和形式。
        在不断深入研究和理解传统的基础上,顺应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以自己的方式观察、理解、表现,这才是我们这些从事艺术的人的真正的生活主题。传统不仅仅是前人留下的遗迹或技术手段,不是指一种法则或一套审美样式,而是一种创造精神。当我们把一种技艺或一套程式固定化、教条化的时候,正是背离了传统精神。
        艺术家能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题材范围中使用不同的表现工具,创造出不同的表现语言和表现方式,那么,人类的绘画艺术必将是灿烂辉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家个人的角度、个人的偏执和偏见、个人的独特的风格面貌都是最可贵的。艺术发展的历史就是创造的历史。艺术家如果能进入一种心明眼亮、自信自强的轻松自由的精神境界,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潜力去创造自己理想中的精品力作。

                                                                                                  2005年8月  杜平让 于上海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7:4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本帖最后由 杜平让 于 2010-8-11 18:32 编辑





水落石出——岩彩绘画邀请展

开幕酒会:2009年12月6日 下午 4:00
Opening Reception:2009.12.6  16:00 PM
展览时间:2009.12.6 – 2009.12.26
Exhibition Date: 2009.12.6 - 2009.12.26
地   点:三度半艺术空间
Address:Saint Pen Art Space
参展艺术家:胡明哲  朱进  徐牧原  张新武  杜平让  李迎  
Artist(s):   Hu  Mingzhe  Zhu Jin  Xu Muyuan  Zhang Xinwu  Du Pingrang Li Ying
策展人:李  璇
Cuator :Lixuan
学术支持:胡明哲
Academic Support:Hu Mingzhe

岩彩和远古的埃及壁画、中国的敦煌壁画一脉相承源远流长,但是在近代曾经一度流失被国人遗忘。可以说,是当代艺术家传承精彩文明的意愿和开放多元的创作思维使得岩彩绘画在21世纪的中国再一次绚丽绽放,它独有的审美特质和天然的物质属性使得绘画语言的表现力度更加丰富开阔。岩彩其实并未真正消失过,在亘古的岁月长河中它一直风骨如一地站立着,俯视着人间的苍凉过往,默默无言。今天,岩彩在当代艺术家作品中复活生机,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新发现.。岩彩材质不仅仅是视觉传达的媒介之一,其本身就是艺术表达的重要内容,它不同于油彩的浓郁,区别于水墨的淡雅,而是以一种水落石出的方式呈现出天赐魅力及深刻内涵。
正因为岩彩来自地壳深处和大漠荒原,所以有着兼融其他材质共构象征的胸怀,在胡明哲、徐牧原的作品中清晰可鉴;岩彩的晶体本质也毋庸置疑,使杜平让和李迎的作品晶莹璀璨神采飞扬;岩彩被摧残后自身的美更加淋漓尽致,看张新武的《硕果》会让我们的心婉转迂回无言感动;岩彩也兼备灵性深情,在朱进的画面里,无生命的岩石颗粒已然演化为孤独静居之人物,鱼虫,让我们过目难忘;或许这时我们已经忽视了画面本身而进入遐想空间……
忘记岩彩本身,体悟岩彩内涵,这是我们这次展览的目的。愿这些以相同的岩彩材质创作的不同思想意境的绘画作品,带给大家一种特立之品质和深远的寓意。




永远 胡明哲 岩彩 纤维 140X200cm 2008年


三个世界 杜平让 岩彩 50X60cm  2002年


鱼1 朱进 岩彩 50X60cm   2009年


张新武 构件布面 岩彩 110X110cm 2008年


花 李迎 岩彩 91X73cm    2007年


蚀09-02  徐牧原 岩彩 146cmX122cm  2009年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7:4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本帖最后由 杜平让 于 2010-8-11 18:40 编辑


版纳随感
杜平让

     离开喧嚣的大都市,一头扎进神奇美丽的西双版纳,那种心情实在难以言表!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是个鲜活而热烈的植物世界,天是蓝的,地是绿的,风是香的,十二个月中五颜六色的奇花异卉争相演绎,所有的植物都茂盛得让你心跳,艳丽得让你眼花。在这里走路是不能低着头的,上下左右无处不飞花。常常是走着走着,路边突然闪出一片灿烂让你激动不已。视线得不停地到处搜寻,一不小心可能就会失去一次惊喜或造就一次深深的遗憾。清晨,浓雾在花瓣上凝成清露叭哒叭哒地滴入泥土,午后,骄阳的寂静中你能听到竹子拔节、花儿绽放的声音;傍晚,金风吹过依兰馨香恍若仙境。所有的生命都旺盛得让你的视线不敢触碰,一碰就炸出一个莫名的惊叫。在这里,每天都会给你带来莫名的惊喜,也会在你的心灵上烙下深深的遗憾。一不留神一种从未见过、神奇美丽的花儿就早已静静地败落。所以我每时每刻都得仔细盘查,不放过我走到的任何一个角落,常常都有意外的惊喜让我大喊大叫。常常像是一个着了魔的游魂被各种神奇和艳丽吸引着到处飘荡。“大自然太神奇了,大自然太伟大了!”我时不时会莫名其妙地叫出声来,我简直被感动得一塌糊涂。第一天你发现南美水仙花像白色的小星星,第二天就开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再过几天绿叶满目花已了无痕迹,仿佛什么故事也没发生过。写生时明明是花蕾你画着画着不小心就绽开成花朵了。还有那娇娆的黄扶桑,头天傍晚花朵像个掀了盖头的新娘,第二天拿相机过来,却变成满脸褶子的老太太。生命的演绎过程就像快镜头在眼前掠过,让人不得不感叹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所有的美丽都会稍纵即逝。人生短暂,时光如梭,人一生能做的事情太有限!珍惜每时每刻,珍惜每一个机缘,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感受,这是我这次西双版纳之行最大的收获。
   在版纳的日子,几乎每天都是早晨8点多出发,晚上天黑之前回宿舍,整日整日地沉浸在大自然给我的冲动中,头顶烈日,汗流浃背,不停地激动,不停地感受着激动。很辛苦,但是心情极为舒畅。晚上“下课”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冲一个非常舒服的热水澡,换一身稍厚点儿的衣服,踏着罗梭江畔的红月亮,迎着凉爽的香风,穿过茂密的竹林,到园子外面的小镇上和几个和我一样激动了一天辛苦了一天的画家朋友一起吃烧烤,喝小酒,畅谈畅饮。问君归期未有期,夜夜酒醉不思归。
  云南归来已经好些日子了,但那怒放的花朵、挺拔的天堂鸟、紫色的鸢尾花、高大顽强的绿色植物和壮丽的地涌金莲一直萦绕在我的眼前,伴着葫芦丝的音乐,延续着我对版纳的无比留恋。我会用画笔描绘出对你的热爱——美丽的西双版纳。
   
                                               杜平让
                                                 2004年5月11日

点评

写的真好,仿佛看到了美丽的西双版纳!  发表于 2011-3-28 22:12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7:4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本帖最后由 杜平让 于 2010-8-11 19:04 编辑

网友 胭脂烫 随评:

你的画与我平时看到的不一样,似乎是另一种风格。你的画里似乎有一种苍劲,像唐诗,而非宋词。妖娆, 但都有一种骨感的美。
我记得有一次在朋友那里喝茶,他弄了好多种茶,一种一种让我品, 有的茶似稚气未脱的小姑娘,有的茶浓郁的似美人在侧,有的茶醇厚如谦谦君子,从翠兰,到普洱,就像是在经历着人生一般、、、、、、
音乐如高山流水,又如人在空濛幽谷,婉约,旖旎,忽尔柔肠百转,时尔清新如芙蓉出水、、、、、、弦动我心、、、、、、
我喜欢《淡月疏影》, 美而不失筋骨, 柔而气质昂然。
看来,阁下非但爱美,而且也是创造美至极限的人。不过,你的画,不像这般唯美!倒有了自己的灵魂。灵魂是不可复制的,是唯一的。
感觉从你的画中透出的情怀,是有着高原气息的,不像江南水乡的感觉。有粗犷,力度,沧桑,还有着刻骨的柔情、、、、、、给人一种强烈的情感震憾和视觉冲击、、、、、
你画中的色彩,流露出你复杂的情绪,这种情绪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而非渲染,似抑似狂。
我不知为何,总觉得,你的画有很多语言,就像是你胸中的千军万马般,似乎马上就要喷涌而出,但画面却保持着神秘的宁静。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7:4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本帖最后由 杜平让 于 2010-8-11 18:59 编辑





创作记
杜平让


2004年带上海商学院学生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去安徽宏村写生,老墙根下一束矮小但姿态造形非常丰富的鸡冠花让我着实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让我带着激情和敏锐感觉地描摹了整整大半天,每每看到这幅写生就不由地要感慨一番造化神功赋予自然生命的顽强而神圣的力量,冲动是不断地显现,可是内心积蓄的力量总是激荡不起以展现隐藏在深层意识中的浩荡之气,直到有一天,感觉和精神都饱满地让我有一种兴奋和激动,于是拿起毛笔乘着兴致正浓一口气勾画了一张8尺整纸的白描创作稿,从早到晚没吃一口饭(这样的事情在外出写生时是经常会发生的),一张大画勾完了几乎精疲力竭,但当画稿悬挂在面前时还有阵阵余波激荡。过了几天开始泼洒大胆地做底铺色,最终终于粘裱在板子上准备开始制作,局势不顺利地让人再也没有兴致继续下去。。。直到第二年的夏天重新硬着头皮边折腾边挑逗自己的情绪和感觉,终于第二次的冲动显现了,画了好多天,情绪和气力开始萎靡,实在没有办法再继续下去,昔日的冲动消失地无影无踪,情绪也变得很糟糕,所以就放下来等什么时候来感觉了再开始行动。这一放就是将近两年的时间,虽然时不时地在画子面前徘徊踌躇,可是心里总是没底。虽然之前在制作的过程中也好多次地情绪激昂过,冲动地总会告诉偶尔只是电话交流的要好的朋友或要好的画友说我在完成一幅世界名画!!哈哈!因为情绪冲动的的时候总是把不住嘴上的闸,非要给朋友夸耀宣泄一番才舒服!有时候兴奋地都忘了自己是老几来着。等兴奋过后又开始陷入无能为力的尴尬之中,总觉得能画好,但是不是现在所能。。。直到2009年的4月下旬才不得不拿起画笔再次寻找灵感,又是一次一次的信心十足,一次一次地失落踌躇,折腾,收拾,再折腾,在收拾,终于到今天又开始体验到每次一幅好作品快完成时的那种敏感和惬意,一切都进入灵敏的有序当中,在微妙地深入和调整几天后,我相信一幅让人站在作品前内心泛起震撼的大画就要进入尾声了。只可惜好作品只有在面对原作的时候才能领略到审美的滋味,因为印刷品或者网页上的图片总是没法还原原作的面貌,况且当你在展厅面对一幅高220cm宽115cm的色彩丰富而神秘造形洒脱又舒展像一首壮阔的浑然一体的交响乐一样的画作时的那种感受,不面对原作是永远也设想不出来的一种体验。当然这只是对有缘且有共识的审美者来说,不是所有人都会生出这种体认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位就权当我自我满足的一种胡言乱语和癫狂,一笑了之!过些天等完成之后拍出个能看的图片再交与各位审视!
说句实话,画家的生活其实是一种苦行僧的生活,并不是人们以为的风流和潇洒,一幅好作品的诞生对于画家来说几乎是一次重生,因为真正的艺术家是用生命来完成作品的!享受孤独和寂寞是艺术家必须具备的一种本领!不光是现实状况,心灵也是此等境遇,因为好的作品知音者不知才有几个!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7:4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本帖最后由 杜平让 于 2010-8-11 19:03 编辑

从写生到创作
杜平让


中国花鸟画是世界绘画艺术之林中具有强烈个性特色和独特审美视角的值得深究、探索和挖掘的绘画领域。它是中华民族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样负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分量。“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花鸟画的历史,不乏师造化的写生高手,他们精湛的写实能力和形完意真的形神兼备都能看出先贤们对现实的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都已经达到了极其高超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写生方法的独到和多样,状物、传神、达意、抒情等都进入了一个很高的层面。近现代有成就有创造性的花鸟画家,也都十分重视写生,这是一个无与争辩的事实。文人画本应是对现实物象的本质表现,它同时负载着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画家的学识、修养等,是源于造化和心源的,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人脱离生活,因袭成风,把很好的传统一味模仿而成为陈词滥套。随着艺术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人类己经进入一个新世纪的伟大时代,面对全面开放的文化语境和无比畅通的信息时代,如何推动花鸟画创作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体格转换,便成了每一位有志于花鸟画创作者所无法回避的严峻课题。艺术家只要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和生活、自然、社会的现实,学习传统中的创造精神,凭借自己的胆识,重新转向现代生活进行开拓,就会给花鸟画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这是现代花鸟画发展的必然。为此我们需要探讨花鸟画写生的本旨,以便更全面地认识写生的意义和写生的方法,树立正确的现代花鸟画的写生观,使花鸟画推陈出新,充满时代精神和个性化的视觉语言形象,从而与传统花鸟画在形态上拉开距离,使源于古人、取法古人的花鸟画异于古人、超越古人,更具现代性。
面对当代花鸟画创作的现状,由于传统程式的约束,使得画家变得毫无作为,把学习传统技法和传统样式误认为就是学习传统。程式对于创造来说是致命的,它鼓励模仿,而不是独创。所以,花鸟画发展至今就面临着一种困境,作品缺乏艺术活力与时代生命力,在艺术语言的探索上也被无形地标榜为各种各样国粹的形式,画面的视觉组织平板且流于雷同,或借助于古人作品的局部加以改头换面,或对今人的作品进行东拼西凑,陈陈相因。我们不该削足适履地用一套烂熟于心的笔墨技法,去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去表达对现代生活的多样感受。我们应该摆脱花鸟画长期生存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一咏三叹、裹足不前的困境,调动我们自身的才智和胆识,重新理清思绪,把握机遇,明确正确的现代花鸟画的创作方向,在不断深刻理解中国画精神原理和创作机制的前提下,在不断深入研究传统、学习传统、了解传统的基础上,在不悖中国画的文化种性和精神本源的状态中,锐意进取,大胆革新。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重视生活,注重写生,是花鸟画的时代要求。从现代画家的艺术作品中去窥探和共鸣现代人的幽情壮志,是社会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趋势,这现代情感和现代社会的繁荣给艺术家的熏陶是无论如何从临摹古人的作品中都永远无法得到的。这就需要到生活中,用新思想、新观念和现代社会给我们带来的无限丰富的不同艺术门类和艺术成就所赐予我们的营养,去分析、研究、感受和发现自然界中的生活情趣和蕴藏的无限的美,不断锤炼自己过硬的艺术表现的能力,以创造出新的意境和艺术形式。花鸟画作为中国绘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同样遵循中国绘画艺术创作所形成的写意观,同样服从于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中国画的审美意识。写意,并不是简单地描绘似是而非的形象和含混不清的图象来写其大意,而是指画家对于时代、民族、社会、自然等一切的深邃体察,在心中蕴积成的一种意识、一种精神和凝练的感情,借助客观物象和绘画语言表达出来。在写意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画既强调客观真实又注重主观创造,既有具象的内容又有抽象的概括,既有再现的因素又有表现的成分。这些相互对立又相互依从的方面在中国画中既没有相互排斥,又不是简单的机械拼凑,而是有机地合成为一种审美要求。只有这种有机的合成,才构成了中国画的审美样式。花鸟画是凭借气象万千的自然花木鸟禽走兽为题材来写其生气、写其生机,抒写画家内心的情思和意趣。花鸟画重写生,它的创作方法和创作精神十分强调画家要通过耐心不竭、细致入微的手写心记来把握形象、把握意境、把握气氛。借助无限丰富的自然世界来表现生机、生趣,同时传达作者的情感情思。在形象塑造中,加强立意要求下的写自然生气、凝自然之意而非自然原本,追求比自然对象更具特色的理想化的艺术形象。得其神韵,使形象更鲜明,节奏更强烈,表现力更充分。经过这一系列的主观审美意识支配下的对自然对象的选择和改造,既适应了花鸟画的审美要求,化消极被动地接受对象为带着自己的审美原则主动地塑造对象,使内容在保持了自然美的同时又融入了强烈的个人情感和个性特征。可见花鸟画艺术的生命力旨在艺术家的创造精神,其审美标准也绝不是停留在形似、象形之中,而是要做到传神达意又不失自然形态。这就是花鸟画的本质特征,也是花鸟画写生的重要原则。
写生首先是培养你在生活中的发现能力,很多好的形象、好的题材都可能在写生中得以挖掘和拓展,它可以打破传统花鸟画狭隘题材的局限和对形色的偏见,使花鸟画充满个性化的视觉形象和强烈的时代精神。随着视野的不断开阔,人们会越来越多地发现更为丰富的植物品种和新的视觉形象。艺术家如果能长期深入到大自然中,和自然亲密接触,物我交融,自然会迁想妙得,神遇而迹化。自然界不是缺乏好的题材和好的视觉形象,而是我们缺乏发现题材和视觉形象的能力。发现能力包括发现题材、发现意境、发现特征、发现美感、发现典型的形和状等,甚至发现构图和新的画面构成样式。
其次是培养你的绘画表现能力,这种表现能力是在认识、感悟和捕捉能力之后的艺术创造过程,是借其形而超其形以求其意和抒其情。在造形方面,不能被形所拘,依样画葫芦,徒有形似那是标本,必然生机泯灭而无情无趣。力矫某些文人画草率、粗疏、恣意涂抹的陋习,又要避免多数院体画家局促、僵硬、匠气的毛病。在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如何用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去发现、捕捉和塑造自然界中所蕴藏着的美,去领悟这些自然结构的美的含义,去运用自己创造的物态结构引起欣赏者的共鸣,从而进一步挖掘艺术家心中所蕴藏的丰富多彩的现代情致。用自己的感觉和智慧而创造出的形去表现形象本身之外的一种精神、一种气质,和那蓬勃的生命之气和生生不息的精神。花鸟画所表现的内容涉及大千世界,严格而高超的造形手段和造形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形是传情达意的主要依据,是花鸟画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我们知道中国画的造形是在写意理论指导下的意象造形,具有主观与客观、表现与再现、具象与抽象的多重性。能否在生活中提炼出典型形象,把生活的真实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艺术的形象,是画家的重要素质,也是写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典型形象应该是在生活中发现并加工创造的,应该是具备自己的深刻感受和审美主张的形象。在写生中创造典型形象,正因为观察、提炼、概括、夸张都是在面对现实、面对最生动的形态和最新鲜的感受过程中完成的,所以能充分地反映自然物象的生命精神和画家鲜活而生动的主观意识。典型形象的塑造首先要选择好典型的角度,结构清楚、造型美观,更要注重对情感的表达,对主观情思的表现,才能创造出不同于别人的形象,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创立自己的艺术风貌。创造典型形象是艺术再造的过程,是从自然形态向具有个人风格的艺术形态转换的关键所在。有些作品是完全可以从写生中创造出来的,怎样提炼、怎样概括、怎样表现,是凭借真实新鲜的感受和情思的触发而有感而发的。这样的形既生动又典型,既深入又有表现力,这是单凭想象怎么也编造不出来的既有生命又富于内涵的绘画的最基本语言。在色彩方面,大多数的画家都经历了色彩原理最基础的训练,加上人们对西方现代绘画的认识和学习以及现代生活丰富多彩的色彩的视觉刺激,使人们在潜意识里对色彩有了一个新的认知和理解,这就使我们有机会也有理由摆脱传统花鸟画中“水墨为上”、“以素为贵”的清规戒律,在写生中培养自己对色彩的敏锐感觉和独到的见解,从而打破传统花鸟画既定的色彩程式,使现代花鸟画在色彩上寻找突破的可能性。在构图方面,众所周知,在传统的花鸟画中,画家多采用一种疏朗简约的构图方式。然而时代不同了,当今的社会,人们对中国画的欣赏方式已从原来的三五知己、案头把玩,逐渐演变为大厅展示,供人浏览,那种疏朗简约的构图方式缺乏视觉张力,显然不符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古人崇虚尚简、述信“象外之趣”的审美心理,以及潜在的疏离大众的优越感和出世精神,也与现代人格格不入。所以,现代花鸟画构图样式的转换也是摆在当代花鸟画家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获取的信息量也急剧增大,人们有机会也有条件投入更为广阔而博大的自然的怀抱,去欣赏、感受和陶冶自己的情操。广阔的大自然无奇不有,更为丰富多样的构图样式还有待于我们去发现、挖掘和表现。写生,也正是我们完成这一举措的最有效的途径。那种虚实动静、阴阳向背、张驰疏密、高低错落的韵律感和纵横交错、大气磅礴、浑然一体的视觉撞击无不给我们一种提示和感染。在与自然的物我两忘的亲密交融中,我们会逐渐发现自然的神奇和鬼斧神工,给我们创造现代花鸟画新的图式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和生机。
深入研究花鸟画的发展历史和艺术家的创作方法和创作精神,就很容易看出,个性化的思维模式是成就一个艺术家的最重要的武器。以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以自己的心灵感悟世界,以自己的方式转释生活,独具慧眼,另辟蹊径,这就是个性风格的真正含义。把对物象观察过程中灵感显现转化为视觉语言形象,达到神遇而迹化,也就是一种精神的人生境界的视觉形象的转换。没有视觉造形的个性思维模式就没有新颖的个性造形语言。因为视觉形象的提炼不是一种简单的描摹物象的轮廓而得到的视觉形象的实体,它应该是视觉物象在作者视觉感悟之后的一种经验上的把握,是一中用虚体的形象综合起来说明实体存在的一种精神创造,是画家超然领悟了自然真意而创造出来的形象,无不染上作者的思想与个人意志。它是一种有感而发的本质意象,是画家内心深处那种潜在的激情迸发,是伴随着作者饱满的创作热情和活跃的艺术思维的精彩显现。同样,对视觉典型形象的选择和提炼是通过画家内心情感和意趣得到印证的观察过程中对自然形象的夸张、概括而加以塑造的,它不再是强调视觉主体的简单刻画,而是把它们作为视觉语言因素加以强烈的人格化、符号化。画面中的各种形状和形状的有机组合是融入画家主观情思的整体意象组合。而写生正是发现和培养这种个性思维模式的有效途径。
绘画艺术靠的是悟性和灵机,毫无感情、无动于衷地面对大自然,或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的死板、机械的写生方法同样是不可能产生感人肺腑的艺术杰作。在写生中,要灵活机智,要有悟性,要随机应变,要有全情的感情投入和情感交流,要不断地组织、不断地变化、不断地完善,把握势,强化势,造险,破险。要有胆识发现、感受和表现自然生机中丰富而精彩的视觉样式。写生时要有选择,要多看,画的时候要注意:取、舍、借、变。取乃选取,舍乃舍弃,借是把别的地方精彩而生动的形象嫁接在这里,变是要有变化、概括、夸张等。要把写生和临摹结合起来为创作服务,不为创作服务的写生画得再多也等于白搭。每个艺术门类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花鸟画的发展必须在承传中变革,而写生是花鸟画变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花鸟画的学习和创新是必须建立在对传统的深入研究和不断学习的基础上。当代花鸟画不应该再是旧式人文关怀的载体,而应该表达对现实的当下关怀。所以,明确写生的真正含义,掌握正确的写生方法,树立正确的现代花鸟画的写生观,培养和挖掘艺术家的个性思维模式,使当代花鸟画走出对传统既厌倦又留恋对现代既追求又排斥的尴尬境地,立足于传统,既坚持中国画的文化种性和本体特质,又使其充满现代精神和现代气息,使这个古老的画种在新时代重放异彩。
花鸟画在近代中国美术史上呈现出一个高峰,它的成熟决定了它的相对稳定性。但社会的发展,时代的飞速进步带来了人们审美情趣的不断变化,花鸟画的发展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所使。从绘画作品中窥探现代人心灵深处的幽情壮采已是当前的社会需要,人们期待着花鸟画的新发展。尽管花鸟画家对生活的认识不尽相同,观察生活、理解生活、表现生活的方式和方法不尽相同,但生活永远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一幅花鸟画作品所体现的时代感和精神内涵,主要是对社会情趣和气氛的反映,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一社会节律,才能使作品跃动着时代的光彩。有见识的画家从宏观着眼,自能常出新意,力去陈腐,而不是只做前人墨奴或只知模拟自然。
翻开花鸟画史,名家并立,风格纷呈,但传神写意都不脱离形态的真实、鲜明、生动,这也一直成为中国花鸟画审美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追求形象的真实却远远不能与西画的真实相比,其思维方法、观察方法和艺术手段都与之不同,它独特的审美样式决定了花鸟画不具备也不需要具备逼真的写实要求,它的写实性是相对的,而非写实性是绝对的。在形象塑造中,加强立意要求下的写自然生气、凝自然之意而非自然原本,追求比自然对象更具特色的理想化的艺术形象。单纯化、条理化、秩序化与一整套的程式,削其繁枝,得其神韵,使形象更鲜明,节奏更强烈,表现力更充分。经过这一系列的主观审美支配下的对自然对象的选择和改造,既适应了花鸟画的审美要求,化消极被动地接受对象为带着自己的审美原则主动地塑造对象,使内容在保持了自然美的同时又融入了强烈的个人情感和个性特征。可见花鸟画艺术的生命力旨在艺术家的创造精神,其审美标准绝不是停留在形似、象形之中,而是要做到传神达意又不失自然形态。花鸟画是对自然对象的人情关照下,情感中的自然之理与画家精神相互融合,而非谨毛而失貌。在花鸟画的艺术发展与审美境界的嬗变之迹中,同样是面对大自然,但我们能够看到每个人的取材选题、造形风格、审美境界都各不相同,大凡有成就有造诣的画家,他们都是按各自的方法去观察,按各自的需要去寻觅,按各自的修养去思考,按各自的要求去表现,都以不同的角度以炽热的虔诚去追求自己的审美理想,精神追求愈主动,形象塑造就愈鲜明,情感表现愈真切,艺术个性就愈强烈。深入研究花鸟画的发展历史、创作方法和创作精神,就很容易看出,花鸟画的创作长期以来就有着艺术造形中情感表现的传统。
花鸟画的造形观是现代花鸟画突破的关键。在花鸟画创作中,花鸟的视觉形象的处理和利用是历代画家所必须关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传统不仅仅是前人留下的遗迹或前人的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创造精神,一种创造精神的流动过程。传统意味着一种精神底蕴、意味着强烈的生命意识,而不是指一种法则或一套审美样式。我们应该明确,脱离特定的生活现实,在写生中无法将自然形象转化为情感形象的处理,盲目强调笔墨至上和笔墨趣味所形成的固定的笔墨结构的画谱主义创作方法是造成当下花鸟画陈词滥调的根源所在。只有注重笔墨技法发挥过程中意趣的发现,注重作品思想内涵的发泄,注重把对物象观察过程中灵感显现转化为视觉语言形象的开始,才能达到神遇之境。也就是一种精神的人生境界的视觉形象的转换。视觉造形的个性思维模式是解决作品思想灵魂的关键,没有新颖的个性造形语言,就容易流于一般化、大众化。这取决于画家的基本功训练方法和自身的造形意识的拓展。只有这样充分发挥艺术造形中的情感塑造,不断拓展个性化的绘画语言的同时,才能首先在视觉主体上先声夺人,才能为画面意境的展开奠定基础,从而使作品的境界与时代同步。
在飞跃发展的新时代里,富有创新意识的艺术家的视野总是不断向前伸展的。要创新,首先要接受传统,学习传统的深度决定创新所能达到的高度。中国画的创新,必须从对中国画的深度理解入手,而且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再从笔墨形式、精神内涵来延伸和推进中国画的发展。绘画语言是一种象征性的符号语言,它述说着中国人的心灵感悟和对历史的沉思与未来的憧憬。
“借古开今,即推陈出新也。于此,可知传统之可贵”。传统遗留下的不仅是章法与笔墨技巧,更为重要的是前人的审美意趣、创作思想与创作方法。那些超越了技巧和智慧体现出一种精神的作品,让我们获得了真正让我们感动和给予我们启迪的东西。
中国画的发展特点是纵向单维性,它由渐变和脱变而承前启后,在通透传统的艺术内蕴和深刻领悟笔墨精神中去检验和辨认,把握自身价值的文化渊源,在反思中清醒。有思想才能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多思则可明理,放胆而能求变,妙理寄于豪放之处,脱变出于法度之中,对于勇于创新探求发展者而言,中国画的传统不是泥潭,而是继往开来的路基。
发展需要变革,变革就是对传统的部分否定。当代社会正处在一个中西大融合,大交汇的新的世界环境中,我们应对来自内部与外部的挑战,努力实现文化的自我保持与自我更新、艺术的稳定延续与动态变异,在高峰迭起的创造中推动中国画的向前发展。“笔墨当随时代”,随着时代的进步赋予画家的使命是不断创新。在这个前堤下,我们应该在对比中学习中外一切自己所需的文化成果。因为只有当我们在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中,才能发现新的发展空间,在不断与西方艺术的比较过程中逐渐认识传统的高度和西方艺术的优点。中国画借鉴西方优秀绘画成份的前提必须是立足自我,对西方绘画艺术的吸收,只能是借鉴而不能被其改造和同化。既然它还叫中国画,就不能割断历史,应扎根于自成体系的中国民族传统艺术中,保持其以书入画,点线立骨,意象造型等体现着民族独特审养意识的本质特征。以“借古开今”,“洋为中用”为价值取向。只有在深入研究传统和学习了解西方绘画的基础上,具备了广博的学识修养,才能本乎个性而采撷,从而实现中国画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
现在通常的美术教育几乎都是先从素描入手,以套路化、格式化的写实为基础,画圆的时候先画成一个方,画圆球的时候先画成一个方块。辛辛苦苦磨了好多年铅笔,也练就了一手能把一个物象写实到几近逼真的好手艺,但当真正开始画画的时候却真的是不知所措,到后来有所建树,却是因为回过头去重新阐释了绘画的某种原初意义。
把人生的很多崇高理想寄托在画上,实在是件没有多大指望的事。放松下来,围绕着自己的意愿,顺应自己的心灵,用真情实感,以自己的方式观察、理解、感受、思考,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思,自然会有属于你自己的路。世界上的事情,你可以把它弄得个简单之至,也可以把它搞得个复杂至极。
画的事说到底也就是一个长乘宽的二维平面,你运用各种形状、色彩、笔触等造就一个赏心悦目甚而感人肺腑的画面,感动自己,也能感染别人。画的事情终究还是要在画面上解决。一个人的绘画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研究,还不如说是一个“悟”的过程。然而,大多数人都是以一种模仿学习的方式,努力灌输前人的智慧和血液,以消弱个性或深埋个性为代价来适应集体智慧总结出来的游戏规则,使我们逐渐远离自然的面对,使我们对于外部的世界和当下的环境越来越显得感知迟钝,自己内心丰富而鲜活的感受神经被虚假的技术劳作而麻痹,使我们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倍感创造的饥渴和无柰。
以自己的内心感受为依据,以释放自己的审美情怀为目的,任凭心性的自然流淌,把自己的思维拉回到当下的时代背景里,重新审视完全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里的那些自自然然的美的特质,从而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和现代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
自觉自愿的选择和表现是内心需要的驱动下的一种主动行为,也是艺术家个体差异的体现。由于每个人在先天禀赋、客观环境影响、接受教育后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千差万别,所以对事物的认识、对美的感受也必然具备无限的丰富性和差异纷呈的个性。艺术个性是艺术家通过主观审美意识的支配下把物象的客体形态描绘在作品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是艺术家在内心需要的驱动下运用艺术技巧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趣的一种个人技能风格,也是艺术家在个性思维方式的支配下观察、理解的独特性所在,它与纯粹的“新”、“奇”是不同范畴的概念。个性表现必须建立在形式的表达与内心的认识相协调、相适应的前提下,必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不能以模拟他人的只言片语来做作所谓的艺术个性。所谓艺术表现,是人们以艺术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见解,是由心而发的,从其自身特征来看必须是和内心感受协调一致的整体,有着自然真实的属性。只有这样,才能准确传递主体对客体特征的真实感受,才能在艺术表现中获得真正有价值、能与内心世界浑然一体的美的特性,形成自己特有的语言机制。艺术个性是艺术家对外部世界独特认识的自然流露和表达,其根本因素潜藏于内心真实的感受,基于作者的个人意识。而这种个人意识究竟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对艺术个性起作用,这需要我们探讨几种正确的学习方法。一是临摹,二是借鉴,三是阅读。临摹是体验和学习别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也是学习最基本的表达方法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要很快转向借鉴的学习方式。这里所说的借鉴,是指坚持自我特色和个性风采下的学习,它与效仿和模拟有着质的区别。在艺术创造过程中,视野的开拓,语言的丰富,技法的多样,都是不可缺少的。当我们弄清借鉴的真正含义时,它便会产生新的动力,使我们的学习不断走上新的台阶。借鉴并非效仿,借鉴是对他人的艺术成果,包括观察、见解和表现进行冷静的分析,对艺术语言、符号进行内在的理解和有意识的过滤、提取,为艺术表现寻找新的思路。阅读,是大量地分析和欣赏丰富的、优秀的艺术成果,对他人的艺术见地以及表现技能进行学习和研究,在不失自我个性特征的前提下给以潜移默化的补充和丰富,以自己的理解把获得的感知溶进自己的语言系统,使之找到与自己的艺术个性相吻合的契机,通过消化、再认识,从有意识地研究到下意识的运作,从而变为自己一体化的个性语言。然而真正的成熟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的形成,是在经过艰辛漫长的实践和积淀之后。任何在情感表达上的矫揉造作或艺术上的东施效颦都是无法传递“真”与“美”的艺术境界。正如罗丹所说的:“在艺术中所谓丑的,就是那些虚假的、做作的东西,不重表现,但求浮华、纤柔的矫饰,无故的笑,装模作样,傲慢自负———一切没有灵魂、没有道理,只是为了炫耀的说谎的东西。”
正如一位画家所言:“城市中的花鸟画家,如果不是打着学习、继承传统的幌子,在古人的图式中剪裁、拼凑成自己的风格,陶醉在假想的鸟语花香中,那么,就去留意自己,留意周围的生活,去表达你对现实的当下关怀。花鸟画这时才有可能成为‘当代’。”
在构图上,打破传统绘画的范式束缚,把画面形象的正形和空白的负形同时纳入画面构成的统筹考虑之中,使形的轮廓关系和画面的边角发生有机的内在关联。从而使画面的各种造型因素形成和谐、完整、丰富的有机整体。看似轻松、简洁、单纯的画面构成,却包含着画家的精心设计和苦心经营,然而以轻松、自然、朴素的样式呈现给观众,这乃是画家在构图处理上的高妙之处。
我想,按照自己的方式,随心所欲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思,是每个艺术家所梦寐以求的事情。任凭心性的流淌,来传达真切、鲜活而丰富的现代情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一书中指出:“伟大的力量甚至在技巧有所欠缺的情况下也能产生出优美的艺术作品,而如果缺乏这种力量,即使最美的技巧也不能产生最优秀的作品。”
传统,不只是那些流传下来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先贤们的创造精神。传统精神的魅力不是固守而是创造。我们面对大师们的作品之所以留恋往返动被感染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感受到了他们的作品所蕴含的巨大的精神含量。我们学习传统更重要的是体味先贤们观察世界、认识世界、表现世界的丰富多样和敏锐独到的深刻,学习先贤们总结出来的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的丰富经验。创造性的精神才会产生创造性的艺术,传统才会发展。
中国画以博大精深闻名于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精神自由的表达方式。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在于它是否强烈、突出的体现着本民族的精神,并透过这一特点深刻体现着某种人类共同深邃的东西,从而为世界文化提供着某种有价值的积淀和启迪。历史是在承传与变革中前进的,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正向或反向学习后,重新整合下的发展。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画的创新并不是新的课题,它不外是在继承传统的前堤下对外来文化的横向借鉴,或是以新的观念引导的艺术实践,属于思维拓展的行为过程,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不断地吸收着异族文化,把它们作为自身思维习惯的补充,因此传统才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
以写意的心态和激情以及传统绘画中的写意精神去画工笔,树立现代花鸟画的写生观,推陈出新,创造出充满时代精神和个性化的视觉语言形象,不以描摹古人的只言片语来做作所谓的艺术个性,从而与传统花鸟画在形态上拉开距离,使源于古典的花鸟画更具现代性。
写生,是画家与生活的对话,也是画家与自己心灵的对话。
放松下来,围绕着自己的意愿,顺应自己的心灵,用真情实感,以自己的方式观察、理解、感受、思考,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思,自然会有属于你自己的路。


点评

老师太有材了,好好学习了!写这么多,老师辛苦了!  发表于 2011-3-28 22:21
讲的真好画画和做人 一样扎扎实实。  发表于 2010-8-12 16:19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7: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本帖最后由 杜平让 于 2010-8-11 19:08 编辑


对高校美术教育理想状态的一种设想
——谈个性思维模式培养的重要意义
杜平让

摘 要: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陈旧的教学体系、落后的概念化的知识结构、惰性的失去活力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严重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挖掘,导致了学生只注重所谓技法的掌握和学习,忽略了艺术个性的发现和创造精神的培养,也掩埋和毁灭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心灵的智慧之光,致使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率低下、学习目标失向,培养出来的学生创作能力和艺术实践的实际操作能力严重缺乏,很难适应社会的直接需要。为此,我们有必要来设想一下高校美术教育的理想状态,主张在学生个性思维方式的发掘、艺术观的培养、创作意识的树立等方面进行加强,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期改进当前的教育模式和理念,从而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美术人才,使高校的美术教育适应于飞速发展的时代。
关键词:创造力;个性特征;个性思维;个性语言;创作意识;探索性
伴随着多年来一种模仿学习的方式,在不断努力灌输前人的智慧和血液之后,我们对于外部世界和当下的环境越来越显得感知迟钝,在最初就少有培养个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学习轨迹上,我们就难于找到有关创造的喜怒哀乐,我们急切呼唤真实灵感的显现,挖掘我们的创造潜能。假如我们在最初的学习阶段就敢于提出问题,就开始有一点点个性思维的苗头和创造的意识,也不至于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和竖满规则的创造道路上那么缺乏创造的神经,使我们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倍感创造的饥渴和无柰,我们盼望创造将给我们带来的欢呼雀跃。回想这么多年来的学习历程,面对当前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我们作为一个从事高校美术教育的艺术工作者,不得不出于自己的良知和职业道德对当前的教育现状进行深入地思考和探讨。假如我们自欺欺人地还一味地保守当下这种落后于时代的懒惰的教育状态,那我们可真是有愧于为人师这个光荣的职业。由于教育体制的原因,落后的概念化的教学模式、教育理念、教学思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生锈在老化的教育机制的运行过程当中,使我们的高校美术教育产生严重的浪费现象,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很快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也缺乏较高的艺术实践的能力,这不得不令人担忧,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学生对创作的概念糊里糊涂,或者一知半解,作品不是抄袭就是简单机械地拼凑,这无疑给美术事业和美术教育事业带来致命的打击。
现代美术的本质特征就是文化的多元化。现代美术教育应该是开放的。面对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信息时代,我们培养的学生要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既要掌握一定的技能,拥有丰富的知识,更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然而一些陈旧的教学体系及以所谓传统写实为基础的落后的概念化的知识结构和惰性的陈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严重遏止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挖掘和发挥。这种与当代艺术发展方向背道而驰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只注重程式化概念化技法的掌握和学习,忽略了艺术个性的发展和创造精神的培养,也遏制和毁灭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扬和培植,掩埋了学生心灵的智慧之光。为此,我们有必要来设想一下高校美术教育的理想状态,以期望改进当前的教育模式和理念,使之适应于飞速发展的时代。
和我们自己学习艺术的历程一样,学生在学业上的进步一是要靠合理的课程设置,二是需要优秀教师的导引。
目前大部分高校美术专业都开设了不同的专业方向,所以合理的课程设置就具有明确的现实意义,课程之间的内在衔接显得尤为重要,课程的设置和培养目标要明确具体地适应于专业方向的特点而有所侧重。除此之外,我们如果能把下列的教育内容纳入正常的教学体系当中,并且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始终贯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那我们的教学效果将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一、把教授艺术规律、审美理想、审美要求以及课堂里本来要先传授的所谓技巧、技法等教学内容放在发现、挖掘和培养学生个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之中进行。
如果我们在基础课训练的开始就把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培育学生的个性思维模式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鼓励学生寻找生命中的个性特质,让学生明确意识到作为个体存在的差异,提醒他们重新感受构成这种差异的那些常常容易被忽略的个人化的细节。因为每个人都存在这种先天的特异性,正是这些先天的特异性才构成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心性和品格。而这种内向的自我关照也是符合现代艺术内在的精神特质的。从艺术发展的整体看,传统艺术到现代艺术经历了一个由对客观自然的外向体现到对客观自然的内向体验的过程,这是一个由被动地模仿到主动地把握客观世界的转变过程。这种内向的关照它能让艺术实践在一开始就变得鲜活、充实而生动。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以前在课堂上的角色,把填鸭和灌输式的绳之一法变成随机应变的因势利导,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而因材施教,及时地把握时机,把艺术的本质规律和丰富而鲜活的审美思想及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成果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主动地把握和吸收,也及时地进行自我调整、自我修正、自我完善,按照自我的内心需求和内心特点来调整和使用共同的规范和标准。使学生以艺术的方式来认识自我,以自我的方式来认识艺术。这需要在教学中提供一种更加开放和宽松的参照系统和知识框架,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排除他们头脑中固有的、片面的认识和观念,从美术史、美学规律及人文精神的层面予以提示,注重对人文知识的灌输,为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的艺术视野,这比技术性指导更加重要。艺术观最终决定一个人的艺术生命,如果能使学生在上学期间就具备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判断真伪的能力以及自我修正的艺术观,那将是高校美术教育的莫大成功。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具备广博的知识修养、敏锐的洞察力和对艺术规律的深入研究。
围绕着自觉自愿的选择所发生的想像与表现,形式和语言的探索也能源于心灵,情感的投入也会更加真切,这才是我们这些所谓从事艺术的人真正的生活主题,也是每个从事艺术的人所梦寐以求的事情。以自己的方式观察、理解、思考,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思,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寻找自己的感觉,有一种直面现代的状态,这种状态不管成熟与否,但它有一个表现的欲望在里面,这种最初的表现欲望是作品成败的关键。至于写实基本功的训练它只是一个方面,应该说艺术的眼界与修养、个性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的转化等等都是基本功的范畴。这种自觉自愿的选择和完全属于自己内心需要的感觉也正是个体差异的体现。由于每个人在先天禀赋、客观环境影响、接受教育后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千差万别,所以对事物的认识、对美的感受也必然具备无限的丰富性和差异纷呈的个性。在美术教学中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把握其个性特点,是非常必要的。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的创造潜力不能得到较好的开发。对学生个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可以养成学生独立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也是激发他们表现欲望和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这就要求教师要能从学生下意识反应的自然情态之中发现属于艺术个性的最根本的依据。引导学生运用这种个性反应,以自身独特的目光去感受物象客体,再自然、真实地把自己的见解表现出来,传递出自己所感受到的信息,从而使作品中流露出来的个性化语言与内心个性化思维达成自然的契合。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这样的才学和胆识,能及时发现和觉察课堂上学生的灵性显现的火花和独特的观察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蛛丝马迹,并给以相对准确地把握和明确及时的肯定。这一切都与教师的艺术修养、功底和创作的实际能力有关。
二、让艺术个性和个性化语言方式启蒙于个性化思维模式的培养之中。
艺术个性是艺术家通过主观审美意识的支配下把物象的客体形态描绘在作品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是艺术家在内心需要的驱动下运用艺术技巧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趣的一种个人技能风格,也是艺术家在个性思维方式的支配下观察、理解的独特性所在,它与纯粹的“新”、“奇”是不同范畴的概念。个性表现必须建立在形式的表达与内心的认识相协调、相适应的前提下,必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不能以模拟他人的只言片语来做作所谓的艺术个性。所谓艺术表现,是人们以艺术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见解,是由心而发的,从其自身特征来看必须是和内心感受协调一致的整体,有着自然真实的属性。只有这样,才能准确传递主体对客体特征的真实感受,才能在艺术表现中获得真正有价值、能与内心世界浑然一体的美的特性,形成自己特有的语言机制。艺术个性是艺术家对外部世界独特认识的自然流露和表达,其根本因素潜藏于内心真实的感受,基于作者的个人意识。所以,在最初的基础教学的开始就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尊重自己心灵的感受,逐步学会用真诚的语言表达这种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养成说真话说心里话的良好习惯,逐步学会说真话说心里话的能力。感受说出心里话之后的那种痛快与兴奋,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自觉自愿地投入基本技能和基础技法的学习和探索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这样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节约和缩短初级阶段的学习时间,更容易和专业的实践活动接轨。这里不是忽视基本功的训练,而是强化本质意义上的基本功,也让学生明白基本功的锤炼是一辈子的事情。
而这种个人意识究竟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对艺术个性起作用,这里就需要我们探讨几种正确的学习方法。一是临摹,二是借鉴,三是阅读。临摹是体验和学习别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也是学习最基本的表达方法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要很快转向借鉴的学习方式。这里所说的借鉴,是指坚持自我特色和个性风采下的学习,它与效仿和模拟有着质的区别。在艺术创造过程中,视野的开拓,语言的丰富,技法的多样,都是不可缺少的。当我们弄清借鉴的真正含义时,它便会产生新的动力,使我们的学习不断走上新的台阶。借鉴并非效仿,借鉴是对他人的艺术成果,包括观察、见解和表现进行冷静的分析,对艺术语言、符号进行内在的理解和有意识的过滤、提取,为艺术表现寻找新的思路。阅读,是大量地分析和欣赏丰富的、优秀的艺术成果,对他人的艺术见地以及表现技能进行学习和研究,在不失自我个性特征的前提下给以潜移默化的补充和丰富,以自己的理解把获得的感知溶进自己的语言系统,使之找到与自己的艺术个性相吻合的契机,通过消化、再认识,从有意识地研究到下意识的运作,从而变为自己一体化的个性语言。然而真正的成熟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的形成,是在经过艰辛漫长的实践和积淀之后。任何在情感表达上的矫揉造作或艺术上的东施效颦都是无法传递“真”与“美”的艺术境界。正如罗丹所说的:“在艺术中所谓丑的,就是那些虚假的、做作的东西,不重表现,但求浮华、纤柔的矫饰,无故的笑,装模作样,傲慢自负———一切没有灵魂、没有道理,只是为了炫耀的说谎的东西。”
所以,在大学的学习阶段应该从一开始就在个人感受和个性特色的前提下,逐步培养个性思维方式,在这种个性思维方式的支配下广泛涉猎,以真情实感的付出来培育这种个人意识,从而在以后的艺术实践中自觉地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和个性的语言表达方式。
三、把创作贯穿在整个专业基础和专业实践课程当中,注重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开发,以创作带动基本功的训练和培养。
可以说艺术创作是学校教学的目的,艺术创造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是高校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大量的基础训练、写生、习作最终都是要形成创作的能力,开启他们想象的智慧之门,为创造的艺术实践而服务。一个具有艺术个性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现代意义上的美术人才。而长期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注重对艺术规律及其基本技能的模仿性训练,使学生缺乏富有想象力的创造性艺术实践的能力,致使教学双方都形成了思维的惰性,基础课和专业课与创作脱节。甚至有些教师还提出,大学是打基础的,至于创作,那是以后自然而然的事情,这种教学思路的确是有问题。这也是目前高校美术教育现状的根源所在。
学生意识的养成、创造性的开发、审美层次的提高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它应当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从教学的起初阶段就应当有意识、有步骤的将具有个性特征的创作意识的培养融入基础教学当中。而且每个年级都应当开设相应的创作课程。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侧重于练习性习作的训练,教师片面的认为只有练好基本功才能搞好创作,致使基础课与创作课缺少内在的衔接,造成学生重模仿而轻创造。事实上,人在模仿的同时,并不放弃创造的冲动,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一书中指出:“伟大的力量甚至在技巧有所欠缺的情况下也能产生出优美的艺术作品,而如果缺乏这种力量,即使最美的技巧也不能产生最优秀的作品。”艺术家要借助技巧来进行表达,但技巧毕竟只是手段,因此教学应以作为技巧训练的基础课与创作课并重为原则。在基础课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个人感受,打破原有的规范化、套路化教学,使他们明确个体的存在,锤炼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强调画面的概念,不断完善学生组织、建构画面的能力,这将对他们进行创作实践起到内在的衔接作用。
四、把探索性习作训练纳入创作课教学。
探索性习作应该是学生初步探索个人表现风格过程中的实验性作品,是个人风格形成之前的艺术探索。这种个性表现以及个人风格应该萌芽于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始阶段,它触及观念、个性、情感、风格、题材、形式等多方面课题。在这一训练过程中学生作品会出现面貌不稳定、不成熟、甚至有一定模仿性的情况,但因其实验性可以使学生心态放松,大胆尝试,教学更具有动态的鲜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艺术偏爱和个性特征,自主选择艺术方向,进行艺术探索,在不断的尝试中,发现自我,逐渐形成个性化的语言方式。这有利于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全面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总之,通过对长期形成的现有教学模式的全面改进,使教学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艺术前途的长远发展。通过加强学生个性思维模式的培养,在全面提升学生创造能力、创作能力、艺术表现能力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扩展他们的眼界和知识范围,树立他们自强、自立的自信心,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从而以饱满的热情和激情扬起他们的艺术之帆,让他们一毕业就有能力以自信的态度面对社会的需要,成为新时代有用的美术人才。“授之予渔”的真谛便在于此。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当代高校美术教育的最大成功。

参考文献:⑴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艺术原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⑵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
⑶《罗丹艺术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5月。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7:4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本帖最后由 杜平让 于 2010-8-11 19:11 编辑





杜平让
画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画,也许秋日浓艳的鸡冠花群正好吻合了我对生命的一种感受,对生的一种体验,对生与死的一种思考。画面的整体布局,画面的造形因素、设色无一不与“沉重”二字有某种关联。尽力追求画面中各种因素的浑然一体,追求平整大气的大境界,追求各种平面形的随意组合,使形与形之间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气势与韵律。利用“围、追、堵、截、引、泄”等各种手法,使画面内气不断强盛,使画面内在的张力不断加强,从而力图表达自己内在心境中对生命的一种复杂感觉。火一样美丽的红色与水一样沉静的蓝色产生对抗,既保持红色调的主旋律,又造成对抗所产生的强音,使迷朦的画面突然一醒,从而也使画面本身不断丰富。
    现代绘画已愈来愈重视画材的质地,一件好的艺术品,除了构思、技巧的上乘,上乘的画材也提高了它本身的艺术价值和艺术品味。矿物颜料和高温结晶颜料的使用,不但使画面产生了特有的变幻莫测的光泽,而且还使画面产生了活生生的灵性,让人隐隐约约感到画面是一个活性的生命体。粗细不同的颜料颗粒使画面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达到很强的厚重感,从而加强了画的份量和力度,饱和的色彩和厚重的材质使画面产生一种很强的视觉冲
击力,也迎合了现代人具有时代特征的审美心理。各种肌理的样式变化,使画面起向厚重的同时,也强化了人主观的心理因素的感受。尽量摆脱既成的程式,努力产生新的审美样式。粗细不同的矿物色和高温结晶颜料的使用会使绘画者面临各种不可预测的机缘,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审美意趣和不同的具有个人特征的绘画样式。金属材料的使用也会绘画面造就特殊的语言和美感,从而大大加强了绘画材料的功能和绘画语言的丰富。
    从开始的裱纸、熟纸、蛤粉打底到最后完成都更多地渗入了画家的触觉,使画面融入了更多的人情味。用丰富而以蓝绿为主的颜色做底,使颜色布满整个画面,为后来红色调的颜色铺垫沉着的底基,也使红色的使用产生各种不同的甚至难以预想的色味变化,既丰富红色的感觉,又不致使红色太火。然后用8——9号的灰绿色砂粒用油画刮刀平刮一遍,既统一色调,又使画面开始加厚,同时又透着底层丰富的色彩变化。用复写纸把修改好的底稿复印
到画面上,用重墨勾线,勾线的感觉已经完全不同于以前在平滑的熟纸上勾线。勾完所有轮廓线,开始大概分布画面上红、黑、灰等色的面积、形状及份量,露出上端的亮灰底色。平涂、分染红色的鸡冠花头、红中偏绿的花叶,平铺下端及深色的梁柱式的黑色条块,使画面从大的色块布局上成立。但此时画面太接近自然样式,一直想追求平面构成因素的二维画面几乎成为泡影,令人难以忍受。几度决心,开始用红色的殊砂连泼带铺把主体花丛及下端空
间造成了浑然一体的红色空间,分染、破坏,继续分染、继续破坏,一直到几乎打破了原来的自然及形状,但又发现上端成了天空,太“自然”。经过反复折腾,才把画面归于二维的黑、白、灰的平面市局,似乎见到了一束曙光,但画面中黑色让红色比得很低俗,一点也不雅气,整个画面中又缺少响亮的“白”。最后才发现花颈可以成为画面中的“白”色,
开始用银箔贴出花预中可以成为“白”色的部分。制造斑驳,用金箔在画面上以打破定形及抽象意味地贴出各种相互呼应又成旋律的形块。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红色的刻画和黑、白、灰的分布,使画面在保持浑然一体的基本状况的前提下,不断丰富、不断深入,画面也逐渐趋于完成。但色彩也趋向简单化,又显得柔弱,加上用色时胶量的把握过重,使画面发闷,使颜色发色效果不理想,经过反复的磨炼,最终悟出了好多道理。用适度的胶量,使用不同粗细、不同色味的朱砂,高温结晶的红色系列、雄黄等重新整理画面。大胆地使用粗颗粒的石青在打破天空嫌疑的前提下让石青成为抽象因素的色块摆布,最后又用钴蓝及高温结晶的深灰蓝系列在对自然感受的基础上近乎抽象地分布画面下 ,既使画面出现适度的对比,又不至于侵蚀红色的主旋律,使画面语言在平面的授市后,既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又保持浑然一体的完整感觉。经过痛苦的磨炼,完成的画面似乎打破了原来的样式,稍稍融入了绘画本来就应该具备的抽象因素及意象。这一切过程都在画面上留下了强烈的痕迹,使我的主题逐渐显现,留下了艰难的历程,沉重的感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手机版|小黑屋|ai.art   

GMT+8, 2024-4-24 18:23 , Processed in 0.04682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