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285|回复: 0

白云乡 作品赏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0 18:4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天津

马上注册,查看高清大图 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白云乡




1956年生,河北馆陶人,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文史馆书画研究院学部委员,政协河北省第十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出版有《当代中国画家—白云乡》、《太行真境—白云乡山水画》、《从传统走来—白云乡解析荆浩》、《白云乡艺术与生活》、《当代中国画家研究丛书—白云乡》等专著。










白云乡山水画解读:太行真境群山苍苍,大野莽莽,白云乡的山水系列以质朴劲健的笔触与雄浑厚忠厚重的色调给我们强烈的视觉冲击。
与后世不同,在汉唐时代,中国人的审美观是以雄强为尚的。晚唐司空图撰《二十四诗品》,首推“雄浑”,其“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之句,是何等的开阔襟怀与宏大气象,但到了清人汪士慎,但取“采采流水,篷蓬远春”及“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数语,以为诗家之极则。两者在审美取向与精神境界上相去真不可以道里计。绘画亦是如此,从唐代吴道子作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到清代“四王”的“化刚劲为和柔,变雄浑为潇洒”对“萧散简远”、“静、净”的追求使中国传统绘画逐渐步入阴柔小巧,萎靡不振,直到进入二十世纪后,方有吴昌硕、黄宾虹、傅抱石、潘天寿诸大师以其天风海雨、惊雷奔电式的艺术实践改变了这种颓势。



















白云乡的艺术是雄强的艺术,是阳刚大气的艺术,他以自己深厚的传统功力与长期的生活体验,真实而深刻的表现了太行山水的风骨与精神,表现了“太行天下脊”的气势与力量。
























写生速写













笔者看来,其画的现实意义有二:一是对当今画坛细秀阴柔画风的冲击。自上世纪80年代“新文人画”兴起以来,在传统艺术形式复兴的同时,一味求淡,求柔的旧文人画的余毒又死灰复燃之势。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千篇一律,皆细细的线条,淡淡的颜色。画人则大头小身,细腿细脖,或洗澡打扇,或吟诗品茗;画山水则寒山数点,夕阳萧寺,或驴背觅诗,或携琴防友,细腻小巧,无病呻吟,画坛充斥着陈旧腐朽的气息。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白云乡的作品气势磅礴,充满了阳刚正气,它是来自内心深出的呐喊,是审美理想与大山精神的融合,是“关西大汉,手执铁板,唱大江东去”,是豪放不羁,激越昂扬《大风歌》!它理应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画风。

二是对当前画坛“制作”之风的警醒。随着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逐步侵入,中国画领域长期以来被奉为神明的东西一个个被破,拼贴、喷洒、拓印等制作手段和五花八门的工具材料纷纷出现,甚至实验水墨、装置、行为也冲进中国画的领域。众所周知,画种边界的无限扩大实际上意味着此一画种的消亡。在另一方面,画家们为应对各类大型展览的需求,画面越画越大,人物越画越多,表现在山水画上,则是铺天盖地的《点子风》。因无控制宏大画面及长线条的能力,一些画家只得以毫无变化的点子机械的铺陈与画面,将原来生动鲜活的笔墨语言僵化为刻板的素描关系。如何赋予传统笔墨以新的活力,使生动多变的笔墨服务于宏大的场景同时而又不流于细碎软弱,白云乡的艺术实践为石涛“笔墨当随时代”一语作出了有现实意义的诠释,对当前的“制作”之风也是十分重要的警醒与启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手机版|小黑屋|ai.art   

GMT+8, 2024-4-29 06:35 , Processed in 0.04612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