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933|回复: 0

为徐悲鸿说几句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5 18: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北京

马上注册,查看高清大图 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为徐悲鸿说几句话(一)
看了一篇批评徐悲鸿的文章,题目是《徐悲鸿的“重评中国画史”》觉得作者对徐悲鸿很不公平,很想为徐说几句话。想说的比较多,又怕别人听了心烦,太罗嗦,就只好挑主要的说。第一个话题就是:
明清以前的中国画史是不是一个逐渐衰败的历史?
徐悲鸿说是;作者说不是。到底是不是呢?不能靠说嘴,要看事实。
从原始绘画到汉唐绘画再到宋画,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这个好象没有疑问。对于宋以后,特别是元以后直到晚清,事实上呈现的就是一个逐渐衰败的过程。衰败的迹象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迹象就是人物画渐渐退出画坛的主宰地位,而让给了山水画。
这一关键性的变化对后世产生了下列影响。
一是绘画题材越来越窄,基本被框在一个以出世隐居为主题的小范围里。
二是画家基本脱离了大多数人的具体生活,只关注于个人的内心感受。作品便不能够很好地反映时代甚至往往给人以假象。和同时期的文学作品相比,人文价值明显不高。这个从存世作品的比较中很容易看到。
三是因为不关注人,导致不去或少去画人,致使刚刚有了一点进展的人物画技法停了下来,一直到晚清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步。
四是不重写生(认为没必要),只事临摹,致使山水画本身的技法层层相因,最后变得了无生气(四王)。
五,也是最重要的。因为山水画的内在驱力是逃避现实。影响到全部绘画。无论是人物还是花鸟,都有了一种离世的倾向,成为自得其乐的世外桃源。无论世人有多苦难,都跟画家无关。画家成了最没有担当的人群。
这五条就是元以后的中国画的状况。题材越来越窄、作品越来越缺少人文价值、离当时的社会生活越来越远、技法越来越疆化、画家越来越没有担当。这样的状况能不越来越衰败吗?
我说了一大堆都是消极的东西。有没有积极的呢?当然有。一是重主观,可以一定程度地表现自我。但也只是一定程度。不能尽兴。比如要表现自己内心的极端愤怒和喜悦,就办不到。因为这两种情绪是被中国文人们鄙视的。二是让画画变得轻松。学画变得容易。这两点还是有一定意义的,但也只能在中国绘画完成了写实这一课程之后才会更有意义。这一点以后还要谈及。至于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理,倒是须要计论的。那些在画中悠哉游哉的点景人物(既画家本身)。他们对天人合一的理解真的比在山中种地的山民更加深刻吗?
我们再看徐悲鸿是怎么说的:
“元四家为八股山水祖宗,惟以灵秀淡逸取胜,隐君子之风,以后世无王维,即取之为文人画定型,亦中国绘画衰微之起点。” (《故宫所藏绘画之宝》,1935年)
    “自元以后,中国绘画显分两途:一为士大夫之水墨山水,吾号之为业余作者(彼辈自命为“文人画”),一为工匠所写重色人物、花鸟,而两类皆事抄袭,画事于以中衰。” (《论中国画》,约1938年初)
    “中国艺术没落的原因,是因为偏重文人画,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样高超的作品,一定是人人醉心的,毫无问题,不过他的末流,成了画树不知何树,画山不辨远近,画石不堪磨刀,画水不成饮料,特别是画人不但不能表情,并且有衣无骨,架头大,身子小。不过画成,必有诗为证,直录之于画幅重要地位,而诗又多是坏诗,或仅古人诗句,完全未体会诗中情景,此在科举时代,达官贵人偶然消遣当做玩意。”(《世界艺术之没落与中国艺术之复兴》,1947年)
他说得有点情绪化。可是对不对呢?我以为大多是对的。因为就当时的情况其实正是如他所说的那样。别说是当年的有识之士如鲁迅康有为等一大批人物,就连老百姓也感觉到了。中国画必须改革,不改,就是死路一条。
第一个话题目暂时说到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手机版|小黑屋|ai.art   

GMT+8, 2024-5-18 00:19 , Processed in 0.03707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