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吴耿东

从零开始学国画---宋画临摹第一课(夜合花页)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7 08: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龙岩
下面,我试着从绘画的角度来分析这幅小品。
首先,应该说这张画最精彩之处是叶子,造型精致而富于变化。我们看到的宋画会让你觉得太写实了,其实,你错了,宋画从来不停留在写实的表层上。(我曾经说过,写实只是写生的第一个阶段,最高阶段就是意象造型,要达到当中还要经过好几个阶段,此处就不展开论述了)画面上,画者的主观能动性占主导,你看到的已经是经画者观察提炼,取舍和美化了的结果,这隐约就隐藏着中国画的意象造型,不是单纯的标本式写生。意象造型是中国画的根本,今人大多丢失了这个根本,因而流于表面,不耐看。能证明么,当然能。如果我们把它和实物进行比较,你就会发现,画者对实物的细节和特征是有取舍的,只会突出强调莫一类的特征,造型也做了唯美的处理,使得看上去很飘逸,其造型特征又能让你过目不忘。
那么,画者是如何观察和表现呢。我觉得,自从西画进入国内画界(指近几十年),很多学术上的术语生搬套用西画语言,并以西画的观点来评论国画,看起来好象很先进但并不可取。(不好意思,要了解古人,就得先正本清源,一下会谈到的发展时期均以当时的大的方向论,否则说也有一些是这样、也有一些是那样,那就没法说了)
首先要了解东西画种的来源,这和社会结构有着很大的关系,回溯源头,远古壁画上东西方没有多大区别,几乎都是勾线,涂色。可为何后来发展方向不一样呢?就是因为西方国家很早就进入工业国家性质,其动力是科学,因此长时间西画都是伴随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而我们,可能要庆幸中国长期以来是个农业大国,因此国画一直都是与自然紧密联系,因此发展出不同的画种,并发展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独特的术语,简明概要,生动准确,不知今人为何要抛弃而改用西画语言?
谈观察,首先就要碰到今人津津乐道的透视,这是西画语言,似乎古人就不知。其实若真是按焦点透视是无法画中国画的,因而又有人提出散点透视,与国画来讲似乎科学却并不科学。其实,古人并不是不知透视,近大远小是显而易见的,古人当然知道,山水画就有三远法。但,艺术不是机械的照搬,如山水画,若按透视仰望山上的屋顶应是飞檐,但真这样画了反而不类,如山水画山上的房子和山脚下的房子,若画透视,就不成山水了。还有如桌面的近小远大,是为了更好的在后面安排人物等等,很多,和西画定点观察作画不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09-10-7 08: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龙岩
累了[2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7 09: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龙岩
本帖最后由 吴耿东 于 2009-10-26 21:13 编辑

继续
那么,古人到底是怎样观察的呢,呵呵,其实和今人习惯的欣赏花卉的方法一样,所谓花下流连,调丹写照,呵呵,中国很多不够人性化,可这个却相当人性。想想,我们观赏花卉是如何进行的,你会发现我们观赏是视点是移动的(所谓上看下看,左看右看,远看近看,呵呵一首歌是这样唱的,后面是我加的)在移动观察中,你的脑子会自动过滤不美的东西(就是你不爱看的,难看的)保留舒服的,赏心悦目的,及各个角度,最后集中了这些信息你感受到的是一个综合体,得到想法是好美,而与之相悖的早被你抛在脑后了。而我们画者在观察时,还会用头移动微调,以避开和画面布局忌讳的枝叶结构和调节花朵朝向,以便看到最好的效果,包括要看花蕊,这些,都是人的正常的心理习惯造成的,是不是很人性化。并且,你在移动观察时,会发现某个角度枝干最美,某个角度叶子最美,而叶子角度好时,枝干却看不到或被遮挡了,花头漂亮时可叶子太粘在一起。有一次,我写生栀子花是就发现这个问题,结果我找到花头最好的角度先画花头,然后移到叶子最好的角度画叶子,再移到。。。。。。呵呵,可是这张写生稿不知被我压在哪里了,找到再贴出来看看。
 楼主| 发表于 2009-10-7 09:5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龙岩
本帖最后由 吴耿东 于 2010-10-17 21:28 编辑

呵呵,至于这张夜合花页的精妙之处还是请你们自己观察吧,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要找到自己的敏感点。好好去体会下,再动笔。写到这里,忽然又想起格调和风格的问题了。很多东西如果不自己去感受而人云亦云会有误导。如关于宋画的格调,现在大家都知道了一个时间问题,但江宏伟老师是很个人私人化了的经验,这时间的印痕刚好应了他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他抓住了这个敏感点,并把它夸大化,运用水洗,表现了他要表达的意境,在意境高雅和隐约的人文信息,少有能和他匹敌者。(当然,江老师对宋画还有许多很深刻的见解,我只是说在这一点上显得尤为明显。可是,若后学者只学这个,就会被吃掉,因为,那是别人很私人化的东西)。我说过,时间只是一个因素,真正造就宋画成就的还是那时期的风气和画者的心态。江宏伟老师说现在半日只能画一朵花,岂能不信。


以上所言,纯属个人想法,还请方家指点,呵呵,大家也不必当真,还是要有自己的想法[05]
发表于 2009-10-7 10: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长春
受益非浅啊。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谢谢斑竹辛苦给大家讲解。大哥先仔细告诉大家怎么做下准备吧。我先帮你打一些哈哈。这次基本教大家用仿古绢画吧。我看原画是绢、大家先去买些绢回来。仿古色的。不用太深的那种黄褐色吧?绢要选组织比较厚。手感视觉观察下。基本也就可以了。我一直在一家拿绢自己没管过。还真不知道现在市面的绢差距有多大。然后可以参考沈宁那个绷绢的教程。吴大哥在补充些初学的注意事项。没有框子的最好定个框子。以后也常用的。没框的先用画板吧、底下衬生宣纸一定。要不漏下去的水和色会粘在绢后面。脏了。不要衬熟宣和图画纸。白描搞建议用打格子的方法自己起稿。不提倡打印。因为造型是基础啊。这关过不去。以后很难往下画。实在起不了的那么复印吧先。但自己一定要找时间把起稿这关过了。因为起稿的同时你会被动去做些画面构成。布局,不同线的表现组织穿插会等。你不亲自去画。是体会不到的,至于在你遇到很多问题。也总结了很多经验的时候。老师在讲解。你才会接受更多。学到更多。不动手。是没用的。等大家把搞子都弄好发上来。版主会接着说下一步的。大家别急。希望大家都动动手。都发图上来。胡建,作坊 沈宁 猕猴桃,堂主其余斑竹也请跟跟帖子吧。做下讲解。我们大家一起把这次活动做起来

大家先准备稿子和纸。绢。做好准备。咱们先按步骤一步一步来大家先读画。这期间各位版主都陆续发一些心得上来吧。画家部落的老师们也请你们多指导下大家。
发表于 2009-10-7 10:2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呵呵,谢谢。步骤图没错,(是书上翻拍的),后4张是步骤图,前面发的是原作范本和白描稿。至于分析,我试试看吧[73]
吴耿东 发表于 2009-10-7 06:07

呵呵这个可是不能尽信书啊.首先的错误是这张画是勾勒法.不是双钩设色.这就影响到最后整理的时候要不要用同类色复勾的事.在有分染正叶时花青中不能加墨.还有木本的托色要加胭脂.至于反复提到的石绿到底是几绿.正叶和反叶的托色应该不同.正叶罩草绿后有没有分染淡石青.等等.还有很多问题.现在临摹宋人册页的书几乎没有对的.

点评

這說法沒有根據 誰說花青分染正葉不能加墨、木本托色一定要加胭脂 簡直是孤陋寡聞  发表于 2010-2-21 20:14
发表于 2009-10-7 10: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长春
嗯。吴大哥现在出书的不一定是高手了。我不知道作者是谁哈哈。他不见得画得比你好、咱们不迷信书。自己来讲解、说实话。现在咱们论坛要是出一本书。足可以代表当代华人最高水平。我去书店看了。很多书真的是不怎么样。不用管他们怎么说。大哥咱们自己做教程、以后等我闲了。咱们也出几本教程书!
发表于 2009-10-7 10:4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34# 吴耿东

辛苦您吴老师啊.不过我再多几句嘴.您这里说是绘画的角度来分析这幅小品.但是总觉得并没有具体的将这副画是如何写生如何取舍美化.您提到的意象造型具体体现在这幅画的那里?这张花是如何运用透视的.希望您就这些具体来讲讲
发表于 2009-10-7 10:4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长春
沈老师你可以发表你的观点。不用楼主补充的。发这个帖子就是大家一起来从头说下工笔画的教学、大家可以补充自己意见进来啊。楼主不可能通过打字把所有的方面都做到面面俱到的。大家可以补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进来、都介入进来。一起把这个活动做起来。美术是活学活用的东西。每个人的认识是不会一样的啊。通过不同观点。和大家作品比较、讨论、让我们能从不同方面做思考。这样才会受益啊。哈哈现在收益的不止是初学的了。我想很多画的非常好的朋友现在也深有感触了、我是很受启发。觉得有必要在仔细学学老祖宗的东西、也从新审视下现在自己的画。大家有时间的也都画一张上来吧
发表于 2009-10-7 11: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呵呵,这样可能大家就对夜合花有个大致的认识了。从诗词看来多有怀旧之意,应该说夜合花更象是个旁观者、见证者,或只是那一帘幽梦的幽香?呵呵,其实宋画不一定要探究作者要表达什么主题,单从绘画的角度来看,我觉 ...
吴耿东 发表于 2009-10-7 07:11

吴老师呵呵我多嘴.每个作者都是通过作品表达立意的至少不是简单的想表现技法吧.如果不分析这些那临摹如同入宝山空手而回啊
发表于 2009-10-7 12: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本帖最后由 胡健 于 2009-10-7 12:44 编辑
看不懂第2步这句话的意思:这张画稿底下衬了一张有色宣纸?想请教老师,这张是用绢临摹的吗?
谢谢!
平淡如水 发表于 2009-10-6 20:21


是这样,书上并未出错,衬色纸是因为这些画年代久远,而绢因为是动物蛋白,时间长了会变色,出书的作者必然是临新了,因为当初这些画在画出来的时候,未必是现在的茶色底,所以衬色纸是为了方便观察和原作的出入做比较。有时我们临摹完成后还可以做旧,当然还有就是直接临旧,用色绢临摹直至我们今天看到的色彩感觉等。
发表于 2009-10-7 13:3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本帖最后由 胡健 于 2009-10-7 13:36 编辑

吴老师真是太辛苦了,对于我,只管技法。个人修养,自己看书。我记得我学绘画的时候,虽然在大学,但我的老师并没有教这么多,事到如今,我从来没有责怪我的老师误导我过。至于说看画,每个人看有每个人的心得体会,不用事无巨细说得如此详尽,如果说你看这画没有感觉,那是你的问题。作者临画用了墨色,我觉得可以理解的,一是色彩上显得稳重,二是能把骨架搭起来,有时光花青分染,色彩上是干净,但也会觉得年代感不足。出枝构图上,国画里的8位出枝法,也不是很难,加上枝叶翻转变化,可以造成千变万化的感觉。
中国工笔画原是匠作,所以所谓立意什么的无非是好看,好多东西是后人观者加上去的,我想前人未必想这么多。当然匠也分,做得好,你就是巨匠。很多人谈艺不谈匠,都避忌谈这个问题。而我一直都认为做一个匠人很好,只要让我可以画画就成。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画画的时候你带有什么样的情绪去作画,你的情愫会进入你的画面。越说越多,谈这个。各家有什么好建议,都来补充,权当支持我和吴老师!感谢感谢!
发表于 2009-10-7 14: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本帖最后由 胡健 于 2009-10-7 14:47 编辑

我的工笔经验:
一,分染,画面整个水色分染,比如叶用花青,花用曙红等,一定是植物色。
二,罩染,在分染足够的程度下,罩染植物色或者矿物色,比如叶罩染草绿,花罩染朱砂等。
三,开粉,比如白花,鸟羽等。粉色,石色通常最后上(比如反叶),可以避免和泥。
四,做背衬,通常绢本绘画主体物象后方多要做背衬,一般都是粉色和石色,比如叶子后方用三绿一类石色来衬。衬粉色会使形象明亮,衬石色则显得厚重。
五,醒线,不一定是满篇累牍的醒,掌握像音乐般的全音全音半音的特点,有时可能只是很小的一点,也会让画面很有精神。

这个为简单的绘画步骤,我不管画什么,多为此进行。花叶除了分染罩染外,还有统染,统染主要为染大层次,另外比如有的花卉需要做底色的(例如绛红类的深色花或浅色黄花等),可以先用矿物色或者蛤粉打底,然后用胶矾固定住,然后在上面进行分染。
其实程式大都这样,但一旦熟悉了,有很多方法是交错并行的,不完全绝对孤立起来。
发表于 2009-10-7 14:5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辛苦楼主,我这就去买绢,好好学习!!
发表于 2009-10-7 15: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清远
各位老师讲的都很精辟~收益非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手机版|小黑屋|ai.art   

GMT+8, 2024-4-23 15:25 , Processed in 0.04468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