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051|回复: 3

[个 展] “片段”罗寒蕾作品首次个展 展示爱与被爱的片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9 12:5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澳大利亚

马上注册,查看高清大图 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片段”罗寒蕾作品首次个展 展示爱与被爱的片段
2013119日下午三点,“片段”——罗寒蕾作品首次个展将在南京芥墨艺术馆拉开帷幕,届时将展出罗寒蕾不同时期创作的精品工笔画五十余幅。其中如《红楼梦组画》系列、《狐》系列、《独舞》系列等将首次展出。
  没有过于震撼的矫饰,也没有刻意制造的强烈,无论是母子系列还是师友,罗寒蕾的作品显得温腻而有节制。—— “片段”异常平静、感性淡然,娓娓道出了作者与时间,与女儿,与创作,与家人的相处及生活思考。  
  爱与被爱的片段
  一
  有爱,无论是对生命还是工作,其意义都不同寻常。在成长之路上,爱的凝聚可以使人的内心变得柔软、洁净与坚韧。读马克思写给燕妮的诗与女儿的信,方知爱的辽阔与激荡;读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方知爱的柔软与坚韧;罗寒蕾的画,方知爱的清醇与丰盈。
  任何画眼诗心,都缘自内心的自我诉求,晦涩的、光明的,皆由情愫与欲念聚合。所谓爱与被爱的纪录,也只是零碎、繁复、无法拼接的片段,能再现的只是渴慕的万一,如某一时的冬阳、春雨,某一瞬的温暖、润泽,更多的念想潜藏心城。因此,有人愿用一生的等待,去寻那唯一的表述。
  这也正是罗寒蕾的艺术信念。在罗寒蕾所绘的人物谱系中,无论是自我、父母及女儿,抑或师长、同事与好友,甚至那音容杳远的古装仕女,皆旨在记录下某一顷刻的感动。周遭的世界使她相信:爱之慰藉是唯一值得描述的对象,即如画中人的明眸,映现着画者清澈见底的心湖,不容一丝阴霾来袭。
  二
  罗寒蕾的绘画之路是清晰可见的。
  系列性的创作主题,可以看出她在每个阶段的执着。其中,最具持续性的是母子与单眼皮系列。前者表现的是寒蕾的舐犊之爱,即与女儿相依为命的感动与温存;后者则纯属友人肖像的描摹。这两组画,不仅体现了寒蕾绘画语言的日臻精诣,同时也让人了解到:她的创作与现实世界密不可分。甚或有人以为,罗寒蕾是一名肖像画家。
  然我从不如此认为。
  罗寒蕾也坦言,自己常常沉迷于绘画语言的美感,经营辞藻和句式,以至于忘记主题。固然,主题对于有些绘画无甚意义,但对于写实性绘画而言,富于意义的主题,可以凌驾审美之上另辟一隅人文胜境。身为画者,对技术语言的苛求与雕琢诚为本职,但她所关注的情感世界,令其作品深具精神张力。母子及单眼皮系列,皆有别于一般肖像画的写真属性,母爱与友情的精神属性使之得以超越形式。
  我还以为,罗寒蕾迄今最具创造力的作品,应属《婚姻》、《等待》、《金陵十二钗》三作。
  其《婚姻》系列,以曲笔的方式来叙述她对三代人婚姻关系的理解。所谓曲笔,也即是隐喻。画中人物不同的动作、坐姿、道具,甚至是不同的色调,皆含有特定的象征寓意,从而使画面的图像志内涵别具兴味。这件作品,是画家对父母、自我及女儿婚姻状态的叙述与预想,那种确定的与不确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可知与未知,人物与人物之间若即若离的紧张感,赋予画面一层悠悠的时代镜像感。其典型性,不啻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家庭关系与婚姻纽带的一面镜子。
  《等待》是一幅无可争议的杰作。
  梦境般的惊鸿错觉,是它给我的初次观感。那翩若凌波仙子的画中人,宛若波提切利笔下美惠三女神的重组。李书依写的真好,她以戴望舒的《雨巷》意象喻之;还说,因其太精致,观之有一种抚触锦缎的错觉。
  继《等待》之后,罗寒蕾最重要的作品当属《金陵十二钗》。这幅取材于古典小说的人物画,有别于她一贯以现代人物为题材。其艺术魅力在于,罗寒蕾以其精湛的白描技法,来演绎她对红楼仕女的诗意想象,同时也反映她对明清仕女画审美的肯定与追怀。白描画家王叔晖的英年早逝,令罗寒蕾深感惋惜,惋惜这种审美理想无以后继的断裂。这幅力作的绘制,与其说是罗寒蕾对红楼女性命运的咏叹,倒不如说是她对清代仕女画古典审美情殇的一种缅怀,而非仅仅追摹。
  三
  每个画者都以自己的方式叙述着绘画史。
  罗寒蕾的历史方位,是以最精湛的白描讲述自己的情感故事。
  诚如滕固所说,中国画是线条的雄辩。迄至宋元文人笔墨的另辟蹊径,白描一直是中国画造型的不二法门,其后也是工笔绘画的内核。中国绘画之所以能够矗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巅峰,也正是它以极其简约的线性语言来抒写最悠远的诗情词韵。所谓“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便是对白描之美的咏赞。
  将白描的线性潜质充分挥发,是罗寒蕾的绘画步入精诣之境的必由之途。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罗寒蕾曾凝神四临《八十七神仙卷》,由此她生发出白描如歌的感叹。在《回归原点》画展中,罗寒蕾展示了她对陈老莲《水浒叶子》的摹本,其劲爽的铁线银勾,在起承转合间直抒胸臆,堪可补就刻本无法转达的畅意与蕴藉。
  作为一介画者,罗寒蕾有着坚如磐石的传统信念。她太在意古代经典在当代发展的逻辑语境,也从不排斥形式之美的各种介入渠道。即如其画风所现,罗寒蕾接受过良好的写实造型的学院训练,在写实刻画与线性形塑之间,权宜与平衡,进而在深化具象之后,如何走向减法,如何以更精炼的语言,来表现她所向往的形式之美,并终使古今中西得以圆融。这个过程的探索,随着《等待》一作的问世得以告捷。
  四
 罗寒蕾说:“我的性格表面是柔和兼容的,里面却是坚硬独行的,希望《片段》能给读者这种刺激:有点痛,却很爽很真实。”
  《片段》是罗寒蕾的一组小画。画作虽小,然远非游戏之作。它的整体形式,是图与底的设计匹配:在一块布纹状的肌理上,一枝花,一只虫,一团线,甚或是一炷香,等等,皆倾注着画家对生存世界及万物生灵的悲悯情怀。面对个体的脆弱与困境,罗寒蕾非但不作退缩之念,而是转向光明的诉求,以自己的方式予以慰藉。这组情愫细腻的小画,宛若一首首温馨的夜曲,引人进入安然宁静的梦乡。
  罗寒蕾的艺术道路给我们的启示是:绘画不仅关乎成长的情感记忆,更关乎安身立命的尊严。在自我生活观感的基点上,她以女性的敏感与直觉来把握与表现这个世界,那令人动容的点点滴滴,联接着爱与被爱的片段,皆兴发着画者对生活世界的温存感念与人类命运的悲悯情怀。任生活现实如何逼仄与喧嚣动荡,个体的幸福仍有赖于爱的柔净与坚韧。
  面对罗寒蕾的绘画,面对那静美而真醇的情感编织,我们也变得真实,不再矫揉。
片段”罗寒蕾作品首次个展 展示爱与被爱的片段
2013119日下午三点,“片段”——罗寒蕾作品首次个展将在南京芥墨艺术馆拉开帷幕,届时将展出罗寒蕾不同时期创作的精品工笔画五十余幅。其中如《红楼梦组画》系列、《狐》系列、《独舞》系列等将首次展出。
  没有过于震撼的矫饰,也没有刻意制造的强烈,无论是母子系列还是师友,罗寒蕾的作品显得温腻而有节制。—— “片段”异常平静、感性淡然,娓娓道出了作者与时间,与女儿,与创作,与家人的相处及生活思考。  
  爱与被爱的片段
  一
  有爱,无论是对生命还是工作,其意义都不同寻常。在成长之路上,爱的凝聚可以使人的内心变得柔软、洁净与坚韧。读马克思写给燕妮的诗与女儿的信,方知爱的辽阔与激荡;读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方知爱的柔软与坚韧;罗寒蕾的画,方知爱的清醇与丰盈。
  任何画眼诗心,都缘自内心的自我诉求,晦涩的、光明的,皆由情愫与欲念聚合。所谓爱与被爱的纪录,也只是零碎、繁复、无法拼接的片段,能再现的只是渴慕的万一,如某一时的冬阳、春雨,某一瞬的温暖、润泽,更多的念想潜藏心城。因此,有人愿用一生的等待,去寻那唯一的表述。
  这也正是罗寒蕾的艺术信念。在罗寒蕾所绘的人物谱系中,无论是自我、父母及女儿,抑或师长、同事与好友,甚至那音容杳远的古装仕女,皆旨在记录下某一顷刻的感动。周遭的世界使她相信:爱之慰藉是唯一值得描述的对象,即如画中人的明眸,映现着画者清澈见底的心湖,不容一丝阴霾来袭。
  二
  罗寒蕾的绘画之路是清晰可见的。
  系列性的创作主题,可以看出她在每个阶段的执着。其中,最具持续性的是母子与单眼皮系列。前者表现的是寒蕾的舐犊之爱,即与女儿相依为命的感动与温存;后者则纯属友人肖像的描摹。这两组画,不仅体现了寒蕾绘画语言的日臻精诣,同时也让人了解到:她的创作与现实世界密不可分。甚或有人以为,罗寒蕾是一名肖像画家。
  然我从不如此认为。
  罗寒蕾也坦言,自己常常沉迷于绘画语言的美感,经营辞藻和句式,以至于忘记主题。固然,主题对于有些绘画无甚意义,但对于写实性绘画而言,富于意义的主题,可以凌驾审美之上另辟一隅人文胜境。身为画者,对技术语言的苛求与雕琢诚为本职,但她所关注的情感世界,令其作品深具精神张力。母子及单眼皮系列,皆有别于一般肖像画的写真属性,母爱与友情的精神属性使之得以超越形式。
  我还以为,罗寒蕾迄今最具创造力的作品,应属《婚姻》、《等待》、《金陵十二钗》三作。
  其《婚姻》系列,以曲笔的方式来叙述她对三代人婚姻关系的理解。所谓曲笔,也即是隐喻。画中人物不同的动作、坐姿、道具,甚至是不同的色调,皆含有特定的象征寓意,从而使画面的图像志内涵别具兴味。这件作品,是画家对父母、自我及女儿婚姻状态的叙述与预想,那种确定的与不确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可知与未知,人物与人物之间若即若离的紧张感,赋予画面一层悠悠的时代镜像感。其典型性,不啻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家庭关系与婚姻纽带的一面镜子。
  《等待》是一幅无可争议的杰作。
  梦境般的惊鸿错觉,是它给我的初次观感。那翩若凌波仙子的画中人,宛若波提切利笔下美惠三女神的重组。李书依写的真好,她以戴望舒的《雨巷》意象喻之;还说,因其太精致,观之有一种抚触锦缎的错觉。
  继《等待》之后,罗寒蕾最重要的作品当属《金陵十二钗》。这幅取材于古典小说的人物画,有别于她一贯以现代人物为题材。其艺术魅力在于,罗寒蕾以其精湛的白描技法,来演绎她对红楼仕女的诗意想象,同时也反映她对明清仕女画审美的肯定与追怀。白描画家王叔晖的英年早逝,令罗寒蕾深感惋惜,惋惜这种审美理想无以后继的断裂。这幅力作的绘制,与其说是罗寒蕾对红楼女性命运的咏叹,倒不如说是她对清代仕女画古典审美情殇的一种缅怀,而非仅仅追摹。
  三
  每个画者都以自己的方式叙述着绘画史。
  罗寒蕾的历史方位,是以最精湛的白描讲述自己的情感故事。
  诚如滕固所说,中国画是线条的雄辩。迄至宋元文人笔墨的另辟蹊径,白描一直是中国画造型的不二法门,其后也是工笔绘画的内核。中国绘画之所以能够矗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巅峰,也正是它以极其简约的线性语言来抒写最悠远的诗情词韵。所谓“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便是对白描之美的咏赞。
  将白描的线性潜质充分挥发,是罗寒蕾的绘画步入精诣之境的必由之途。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罗寒蕾曾凝神四临《八十七神仙卷》,由此她生发出白描如歌的感叹。在《回归原点》画展中,罗寒蕾展示了她对陈老莲《水浒叶子》的摹本,其劲爽的铁线银勾,在起承转合间直抒胸臆,堪可补就刻本无法转达的畅意与蕴藉。
  作为一介画者,罗寒蕾有着坚如磐石的传统信念。她太在意古代经典在当代发展的逻辑语境,也从不排斥形式之美的各种介入渠道。即如其画风所现,罗寒蕾接受过良好的写实造型的学院训练,在写实刻画与线性形塑之间,权宜与平衡,进而在深化具象之后,如何走向减法,如何以更精炼的语言,来表现她所向往的形式之美,并终使古今中西得以圆融。这个过程的探索,随着《等待》一作的问世得以告捷。
  四
 罗寒蕾说:“我的性格表面是柔和兼容的,里面却是坚硬独行的,希望《片段》能给读者这种刺激:有点痛,却很爽很真实。”
  《片段》是罗寒蕾的一组小画。画作虽小,然远非游戏之作。它的整体形式,是图与底的设计匹配:在一块布纹状的肌理上,一枝花,一只虫,一团线,甚或是一炷香,等等,皆倾注着画家对生存世界及万物生灵的悲悯情怀。面对个体的脆弱与困境,罗寒蕾非但不作退缩之念,而是转向光明的诉求,以自己的方式予以慰藉。这组情愫细腻的小画,宛若一首首温馨的夜曲,引人进入安然宁静的梦乡。
  罗寒蕾的艺术道路给我们的启示是:绘画不仅关乎成长的情感记忆,更关乎安身立命的尊严。在自我生活观感的基点上,她以女性的敏感与直觉来把握与表现这个世界,那令人动容的点点滴滴,联接着爱与被爱的片段,皆兴发着画者对生活世界的温存感念与人类命运的悲悯情怀。任生活现实如何逼仄与喧嚣动荡,个体的幸福仍有赖于爱的柔净与坚韧。
  面对罗寒蕾的绘画,面对那静美而真醇的情感编织,我们也变得真实,不再矫揉。
发表于 2013-11-9 16: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徐州
已经开幕了,好想去看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9 22: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咸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3 22:2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丹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手机版|小黑屋|ai.art   

GMT+8, 2024-6-16 09:41 , Processed in 0.059482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