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245|回复: 1

转载:名作赏析 言情·感物·论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16 11: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北沧州

马上注册,查看高清大图 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言情·感物·论画 ——赏读文人画家宋省予先生的题画诗 作者:潘日明 【内容摘要】宋省予先生为我省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的著名花鸟画家,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花鸟画作品,其中诗与画共著一幅的艺术佳作颇多。画家以诗抒发画中之情思,以画表达诗里的意境。诗与画相得益彰,清新天成。本文分别从言情、感物和论画的角度,列举他的数首题画诗,赏读其诗与画的艺术人生。 【关 键 词】言情 感物 论画 我省近代著名花鸟画家宋省予先生,出生在清末民国初福建上杭的书香门第,幼年受儒、道传统思想和家学影响,研习经、传等传统文化,后游学粤北潮汕一带,接受西方“新学”教育,诗学与画学相形见长,成为我省近现代为数不多,且艺术造诣颇深的文人画家。一九五零年(庚寅)应广东潮州“韩江中原文献研究会秋咏征诗”之邀,宋省予先生作七律《九秋咏》九首,为研究会助兴。画家以独有的诗情,存盛唐之遗韵,厚积薄发,感物抒怀。其中《秋色》一首,描写夕阳映照下的秋山黄叶、小桥流水、白墙青瓦,意境清远,感悟深邃。“夕照苍茫罨几重,江南黄叶满树封。一泓渡口澄清水,数点墙头远近峰。到眼荒篱霜气饱,荡胸仙窟露华浓。年时好景怀橙桔,无限诗情画里逢”①(按律诗格式,该诗为仄起式,押“冬”韵,格律十分工整)。赏析全诗,通篇无一“秋”字,却让读者真真切切地感悟到浓浓的秋意。宋代诗人、大文豪、画家苏东坡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宋省予先生此诗所展示出画的意境,足以显露其厚实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杰出的文学艺术修养。 关于题画诗,苏东坡曾留有名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说明诗与画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互关系,并就诗与画在表现意境、传神方面的同一性,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诗与画经艺术家的畅意构思,这两种不同艺术范畴的表现形式是可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画作因诗而意趣横生,诗作因画而形神兼备,起到画以存形,诗以言志,丰富作品内涵作用。因而提升了诗与画的艺术审美情趣,因此“诗画一律”成为古代“文人画”的主要特点。台湾现代著名国学学者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指出:“从艺术范畴基本的精神,诗与画尤其相通之处。……在中国古代更是如此”。题画诗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诗人从画中引发了诗的灵感,由兴而发。苏东坡《书李世南所画秋景》其一“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倚倒出霜根,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中不仅对画中的秋天景色描写得十分生动,而且还将归客的情思,带往江南的故乡。“扁舟一棹归何处”,不写其人,却有其意,大大扩展了画面的弦外之音和意境。另一方面,是画家从诗里品出了画的意境,由感而生。清“扬州八怪”之一,福建闽西画家华喦借用了唐代诗人高适《塞上听吹笛》的“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度满关山”诗意,在画中《题梅写生》诗云:“关山玉笛夜相催,忽带罗浮月影来。乱后江南春信早,一枝还傍战场开”。画家由画中的梅花联想到在寂静的月光下,传来戌关幽怨的玉笛,催发了江南早春。诗赋予画的意境,画给予诗以形象。宋省予先生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中国画作品,不论大作还是小品,其中大部分都是诗与画共著一幅的艺术佳作,以诗抒发画中之情思,以画表达诗里的意境。诗与画相得益彰,清新天成。其弟子现福建著名花鸟画家曾贤谋先生在《宋省予画集》序文中写道:“先生博通诗文,其题画诗跋,清新天成,与画相得益彰”。赏读宋省予先生的题画诗,按诗的内容可分为:言情、感物和论画三类。 关于言情诗,袁牧在《随园诗话.补遗卷十》中这样描写:“诗家两题,不过‘写景、言情’四字。我道:写景虽好,一过目而已忘,情果真时,往来于心而不释”。言情诗真情所致,令人回味无穷。诗情所指,可以是抒发自己的感悟或情绪,也可以是对朋友的情感和情思。“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袁牧《随园诗话》)。宋省予先生的诗用语并不难解,画竹赠其学生曾贤谋,题诗云:“别时容易见时难,何日清樽续旧欢。为慰离情挥几笔,寄将海角报平安。②” 宋先生引用了五代南唐后主李煜写有一首怀念故国的词,其中有一句“别时容易见时难,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作为诗的开篇,即将离别后企盼重新相聚的期待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朴素率真。淳厚的师生感情,又通过“何日清樽续旧欢”,将画外的往常生活情趣,描写的生动而真切,也为接下来对归期的渴望埋下了伏笔。“为慰离情挥几笔”,表达了画家在朋友离去后,借笔墨写竹以报平安,籍以抒发寂寥的心情,题画诗扩展了画中的内涵,画增添了题画诗的意境。回首看,1959年宋省予先生调入福建师范学院艺术系任教,成为敬业的人民教育者;1961年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艺术事业日在中天;但此时的宋先生再也找不回往日自由自在的游历生活。画是无言诗,诗是无形画,宋先生在1961年底画的一幅花鸟小品《笼鸟》,以水墨写意的手法,画了一只攀在鸟笼里的八哥,向外翘望。(据后人回忆,当年先生曾精心饲养过一只八哥,十分可人,后不幸被野猫所残,先生痛惜不已)画中诗跋(押“侵”韵):“笼鸟不自寂,澜翻朝暮音。如言此间乐,难答主恩深。侧目看云路,回头见鹤阴。无端忽愁绝,何处旧山林” ③。此诗描写关在笼中的鸟过着优裕的日子,以欢快的跳跃翻腾,嘹亮的嗓音鸣唱,报答主人的饲养之恩。诗分上下两段,借鸟写情,借物咏怀。上段四句描写八哥快乐的笼中生活;下段四句流露出八哥对旧山林的眷恋和向往。“八哥鸟”这种惆怅的矛盾心情,正是宋先生此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苏轼绝句《陈仲渊别室》:“琴中流水澜翻落,画里秋山杂沓开。更欲移闲傍修竹,卧看饥鹤啄莓苔”。“澜翻”大意为起伏跌宕如同波澜翻滚,“澜翻朝暮音”概括了诗中头两句描写八哥鸟活泼可爱和委婉动听吟唱的天性;崔颢五言绝句《赠梁州张都督》:“风霜臣节苦,岁月主恩深”,指君主对臣子的恩情,宋先生引用“主恩深”表达了对新社会给自己带来幸福安定生活的感激之情;“云路”,即天路。指浩瀚无际任凭鸟儿自由翱翔的天空,喻示理想的自由人生;“鹤阴”,即鹤影。宋徐照诗《露》中“光凝兰叶腻,冷逼鹤阴清”,自比“鹤阴”,超凡出世、无比清高的文人气质,宋先生借此,将“鹤阴”隐喻更高的艺术境界;诗的末尾两句,是全诗动情之处,也是作者为何忽然“无端”的生出愁怅,做了明确的交待——在他人看来如此良好的安逸环境其实并不是自己所向往的那片“旧山林”。诗以言志,画以存形,诗与画用其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在中国画艺术表现的平台上,却能和谐地表达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处在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上升时期,处在这样激情时代的文化人,在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指导下,艺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新风尚、艺术贴近现实生活,艺术表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题材,成为那个时期的艺术“思潮”。这个时期的宋省予先生用他的画笔创作了不少相关题材的花鸟画,表达自己对新生事物的赞美和讴歌。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牡丹图》,创作于1963年秋。当年3月1日,中共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布了《关于厉行增产节约和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运动的指示》,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随后,全国开展了学习雷锋的活动,提倡勤俭节约,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形成的良好社会风尚。《牡丹图》以大写意的手法画出牡丹灿烂辉煌、热情奔放的性格,并通过题画诗,表达了作者对党中央、毛主席所倡导的新风尚积极响应,诗写道:“持家建国为勤俭,道德钦崇朴素风。一自承恩新雨露,神州无处不花红”④。是“诗”——升华了牡丹图的时政内容。 “感物”,是有感于物。感物的诗,是因物而“兴”。刘勰在著名的《文心雕龙》论道:“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区”(物色 第四十六)。说的是诗人对景物的流连玩赏,在听到、看到的区间品味体察。我国现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其《关于山水诗的点滴感想》一文中更明确指出:“见景生情,因物起兴,这是写诗时很自然的过程,……这‘兴’体诗是以形容自然景物开端的,山水风景物的描写在这里建立了它的基础。”(《艺境》)。在中国画的题画诗里,因画的对象有感而发的颇多,“谐趣”是文人画家情以物兴的首选表达方式。宋省予先生一生中创作画了大量的花鸟画,相当一部分的画面上都题有因“物”而兴的诗文和题跋,其中有的题画诗内容诙谐且意味深长,赋予画作含蓄的思想和品味。“岁寒三友”是他花鸟画主要题材之一,在这类题材的画上题诗,也是他借物咏怀的最佳选择,有诗云:“岁寒三友本一途,为何不见老松株。忽闻梅竹低声语,它在秦廷当大夫。⑤” 诗人以拟人的手法赋予松、竹、梅以性格,诗语平淡、易懂,内容诙谐、深刻,赏读之余,令人深思。“它在秦廷当大夫”一句,通过与梅、竹的品格对比,勾画出三者之间鲜明的艺术个性。“松”显然是代表着国家的栋梁之材,然而诗的字里行间,却难以抹去人们对梅、竹固本守洁,在岁寒之际依然挺立傲首,保持着自己桀骜不驯、清高倔强、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性格赞美。“诗的境界,是理想的境界。……隐语为描写诗的雏形,……后来咏物诗词也大半根据隐语原则。诗中的比喻(诗家所谓比、兴),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寄托,也都含有隐语的意味”(朱光潜《诗论》)。咏物是题画诗的另一种特点,即将所画的对象用诗的形式加以发挥,赋予画中形象以意味,丰富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宋省予先生于一九六二年(壬寅)春画了一幅“鸡冠花”,折枝侧出,叶疏画艳,笔墨酣畅,设色浓艳。条幅右侧从上至下题长款,诗云:“昂藏应晓凤凰胎,怪底忘形幻蕊来。一自淮王随羽化,抛将冠冕落瑶台。⑥”诗中运用“淮王羽化”的传说隐喻。王安石《戏赠湛源》诗:“可惜昂藏一丈夫,生来不读半行书⒄”。“昂藏”,喻指轩昂伟岸的男子汉,气度非凡的样子,在此隐喻公鸡昂首傲立、超凡脱俗的形象,告诉人们凤凰和公鸡原来是“一家人”;“怪低”,在古汉语里“低”与“地”通,意为“怪地”,即很奇怪的意示,说是公鸡怎么不去变凤凰,却变幻出花蕊来;“淮王羽化”,传说唐惠文太子乘鹤脱离红尘归去;“抛将冠冕落瑶台”,诗意所言:“鸡冠花”原来是“淮王羽化”时,将冠冕抛落瑶台后的化身。诗赋予画中“鸡冠花”神话般的艺术形象和美丽的传说,赏之令人遐想。 题画诗“论画”,最常见于文人画。此类的题画诗旨在以诗的形式表达画家对画理的个我见解。宋省予先生在一九六二年(壬寅)冬天画风竹,用笔以草书入画,遒健圆劲,笔惯气连,风竹叶形方、正、掩、仰各有态势;用墨浓、淡、干、湿变化有致,老干、新枝参差错落,疏密得当,并题款以诗论理:“画竹年来贮墨多,酒酣兴至任挥毫。数竿疏密欹斜处,似有风从纸上过⑦”。“贮墨多”形容积累了多年来画竹的经验和表现技巧;“酒酣兴至”说的是画之道,告诉人们作画先要进入忘我、无我的境界,从胸中有竹达到成竹在胸的心像过程,方能随心所欲、恣意挥毫;诗的后两句论及画面布局和取势,中国画构图十分讲究画面形象的疏密关系,素有“密不通风,疏能跑马”之说,画“风竹”,取势合理,便有纸上生风的意趣。另一首题画墨竹诗,论艺术风格:“不袭今人与古人,自家有法写风神;一枝一叶常观察,胸竹何如眼竹真。⑧”宋省予先生澳早年游学粤北,受“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影响,后从教厦门、集美,与“海派”传人张书旌结为画友,画风博采众长,经过长期观察写生、悉心钻研,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风格的花鸟画。强调个人风格的形成,不是靠临摹、抄袭他人或前人的作品得来的,也不是靠自己凭空想象捏造出来的,而是要经过长期对实物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和研究,不断的艺术实践,不断地从中领会其艺术精神,真竹方能升华为胸中之竹,最终方能以自家“法”写出自家的“风神”。 宋省予先生艺术的一生纯朴率真、博学多才,诗、书、画、印无不精通,写了许多的题画诗。限于篇幅,不能逐一赏读。在此引我省当代著名画家翁开恩教授当年听课笔记的一段记录,以鉴宋老先生艺术品格: “清风明月,吾爱吾庐,蔬食布衣,我行我素。⑨”
发表于 2009-5-16 20:3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陕西咸阳
[smile][smile][victory][hu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手机版|小黑屋|ai.art   

GMT+8, 2024-6-17 15:17 , Processed in 0.03932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