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788|回复: 11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金奖作者创作感想-《儿女情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3 18:3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辽宁丹东

马上注册,查看高清大图 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83506roxdhxsokhkrrkfd.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7-3 18: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丹东

183536fizcjxoo9oxdggxj.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 18: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丹东
一、创作缘起:
生活中有太多平凡无奇的瞬间,以至于我们经常性的熟视无睹,可是不知是什么时候,不知是由于什么情绪,我们却突然被某个瞬间的情景打动,触景生情,铭记于心,而这样的瞬间便不再平凡的坠落于时间的长河,反而被我们珍藏并记录。或许是因为一首歌、一篇文章、一句诗,也或许是因为一幅画,就轻易地将心弦拨动,将记忆中的珍藏重现并被温暖被幸福。
每个人心之所系的是什么?是家,是亲人,对家的眷恋是心底最柔软的所在,我们在外无论经历了什么波折起伏,收获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最终都愿意回归于家的平静港湾,接受亲人的祝福与抚慰,这是中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
作为画家,我们一直都对家庭题材很感兴趣。我们始终觉得画自己有所感悟的生活,才是最符合自我的表达方式。从五年前的《零点》开始,到今年创作的《儿女情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于家庭和亲情有了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和认识,视角也从小家庭的起步、成长转移至大家庭的喜乐、悲欢。离家奋斗的年轻人,工作繁忙无暇探望父母,留守家园的年迈老人翘首盼望孩子的归来,这是中国目前很大一部分人的家庭现状。“回家”也许就是时常会想起却不能实现的愿望。所以我们选择表现远游在外的儿女归家探望父母,三代团聚的场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 18:3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丹东
二、创作过程:
1、构图之中蕴含情感因素:
《儿女情长》最初的创意构思是团块构图,表现一家人围坐桌前,其乐融融,以期表现团聚之意。小草图设计了不少,但都不十分满意,有的是觉得形象不够突出,有的是因为造型不够理想,有的则是不能凸显主题,似乎总是感觉欠缺了什么。恰逢此时,父亲重病住院,在漫长的陪护过程中,我们内心里对家庭的情感和认知都悄悄发生了变化,表面上单纯的团聚的喜悦是不足以承载更深一层情感内核的。团聚虽然幸福,却也预示了下一次的分离。在这样更进一步的思考中,看似圆满的团块构图显然不符合我们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内涵,而打开来的分散性构图则更加开阔,轮椅的加入也更加强了造型的形式和张力。最终,敲定以母女俩为一组,动态稍大,造型突出,以母亲的正面形象为重点,其余三人形态稍静,混为一组,造型稳定,父亲的侧面形象作为次要突出。这样的安排既点出了“回家”主题,也暗含着分离的情绪,有主次,有形象,又能画出造型。虽然构图略显散,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样的安排已是最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 18:4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丹东
2、画面情节中发现造型:
在《儿女情长》中最为突出的造型显然是母女俩,我们考虑到在家庭之中作为能更充分的释放亲情的目标应放在母女之情上。如何找到母女间的互动以及充分的表现回家这一主题的造型,让我们颇费思量。这母女俩既要有生活的真实感,又要有瞬间的永恒感,既要贴近主题,又要艺术美感。要想找到生活和艺术之间的平衡点,只能更深的挖掘生活,更切身的去感受生活,才有可能发现并创作出理想的人物造型。中国人的传统中很重视吃,有“长接短送”的讲究,亲人从外地归来,就吃面条,以示“长接不走”,儿女归家,妈妈自然少不了要亲自擀面条,而女儿回家则迫不及待的给妈妈展示带来的礼物,妈妈的手上仍粘着来不及洗去的面粉,只能将手臂高高扬起,免得碰脏了新衣服。母亲扬起手臂的造型是我们非常满意的,丰满圆润的手臂上扬是很具有古典主义气息的,沾满面粉的手既造型饱满,又暗合面条的寓意,妈妈的整体造型,坚实有力,张力十足;面带喜色,生活虽有不幸,但仍然乐观坚强,流露出母性的坚毅和温暖,张开的双臂也寓意着母亲对于家庭的支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 18: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丹东
女儿的造型虽是一早就确定下来的,却是最晚定稿的。我们一度矛盾于造型是要更加生活化更具生动性,还是要有恒定的美感。最终还是倾向于塑造更具有永恒性美感的造型。而且,由于画面是横幅构图,将胳膊拉直拉长,配合柜子、桌子、衣箱的横线,对画面的整体横势都起到强化的作用。这个造型,我们曾反复找模特画速写,以期获得更生动的造型,可是我们发现,其实真人是无法做出完全令人满意的造型的,这就需要我们坚决地做艺术的处理加工,而绝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真实的描摹。虽然我们画的是写实风格,但并不是自然主义。仅仅女儿的这一造型我们就画了三稿,但都不满意,始终感觉不舒服,却找不到症结所在。在请教了何家英老师之后,老师的话点醒了我们,“这么大的一幅工笔画里没有一组漂亮的线条是不行的”。回去后马上重新起稿,加强了这个人物的衣纹韵律和节奏,使画面中的线的因素得到了强化。整体造型也更概括,主体也更为突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 18:5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丹东
家庭题材能否画出生活气息是非常重要的,记得天津作家王小柔曾说过:“什么叫生活气息?那就一个字,乱。”画《零点》时我们也非常注重这一点,故意使画面很满,东西很多,也力求既真实又艺术化的表现年轻人的生活。在《儿女情长》里,我们仍然很注重对生活气息的再现,比如:桌上给爸爸带来的药和补品,面条、水果、还未来得及收起的旅行箱、孩子的书包、草帽、日历上标记着“到家”的日期…….我们力求在每一个细节上都紧扣主题,力求在每一个物品的安排上都不是言之无物、随意无序,这样也使画面的关系更为合理。比如,在小孙女的脸后面加了白色的药盒,既是为了画面的需要,也是为了用白色来衬托五官。在绘画上,像这样的物品其实都应算是多余因素,既非主要因素,也非次要因素,但多余的有时恰恰是绘画中的看点,尤其在工笔画中用好了会使画面增色不少,用不好则有堆砌之嫌,我们力图在多余因素的利用上做到既丰富巧妙又不显累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 18: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丹东
3、关于色彩:
《儿女情长》的色彩应该说是中规中矩的,所有色彩的设置安排都是围绕着“家”这一主题的。这幅画的色彩不同于《零点》的年轻人的小家庭那样的明快、时尚、清新,但却是温馨温暖的,而又符合老人的家庭布置,沉稳、和谐。我们始终很坚决的进行主观处理,将色彩定位于暖色调的赭、褐、绿、黄的搭配上,运用同类色、补色和无色系(如白、灰、黑)来中和、呼应。欣慰的是,这幅画的色彩关系很和谐、浑成,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 18: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丹东
4、关于技法
很多看过《儿女情长》的人都对这幅画的表现技法感兴趣,会被画面里的某些细节的“真”所吸引。有人觉得水果很诱人,报纸就像印上去的一样,毛衣好像真的织出来的……其实这幅作品的技法毫无特殊之处,无非就是很传统的工笔画技法的组合,最传统、纯粹的勾线、罩染、分染、填染、沥粉等。任何绘画对技法都应是有所要求的,工笔画更是如此,在这幅画上,我们毫不掩饰对能力、技法的呈现,但并不是在“炫技”,而是追求工笔语言纯粹且合理的运用,以期绘制一张精良、上乘、纯正、有品格的工笔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 18: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丹东
工笔画的生命力在于绘画之中的“意”的表现,有很多人说工笔画过于制作,过于工艺,失去了中国画的传统精神内蕴。我们在画的过程中也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在长时间的绘制过程中丧失了绘画的感觉,麻木了对“意”的追求。也较为注意在画面处理中巧妙的加入混的和虚的来解决过于“实”的问题。在所有技法之中,我们其实最为重视的是线,线的表现力,线的韵律感和书写感。线条是国画生命力的体现,是画面的支撑,甚至观者可以通过线来感受绘画的气息、追求和意趣。工笔画的用线注重形式、韵律、造型、状物,所以必须要兼具表现力和写意性。我们立足于写实主义绘画,但如果想画好写实,却应该在它相反地方向找到突破。用具象的手段作为表现的方式,也应注重在具象之中蕴含的抽象因素,包括线的排列、黑白灰关系和色块的分布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 19: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丹东
5、关于一些遗憾和感激:
这幅作品倾注了我们很多心力,获得了一些肯定,但也留下了一些遗憾。由于画面是横幅,尺寸上有所限制(横长不能超过2米),使得构图只能压缩,如果画中的两组人能再拉开些距离,画面的构图张力可能会更大,更开阔。画中女婿的视角问题也是很大的遗憾,在定稿之初,我们也考虑将女婿的头侧过来也看向母女俩,这样更加突出主体,人物视角也更为集中。但是也考虑到女婿的次要因素,造型动作不宜太大而显眼,所以放弃了前面的思路。但一些观众、同道在看画之后也反映这个造型还是应该将视线引向母女更好,确实那样效果会更好些。还有的老师认为画面物品太多,但物品多是有意安排,想表现浓郁的生活气息,也是衬托主题的需要。这个问题上我们还需再多加思考,如何提炼生活,艺术的表现生活。一幅作品,留有遗憾是好的,这一幅的遗憾就是下一幅的方向,也是一种别样的动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 19: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丹东
在合作画这幅作品之前,我们曾约定,无论谁,对哪个地方不满意,都要随时停下修改。我们确实也是这样执行的,构图反复推敲,造型反复修改,甚至推翻重来,画好了不满意再洗掉,讨论、争论……最终,作品完成时,我们的内心有着满满的充盈感,一笔一笔的画出这样一幅作品着实不易,里面有我们对于人生、未来的走向的诸多感悟,里面承载着我们对绘画艺术的信仰、追求,这幅作品是我们的倾诉和表达。我们觉得艺术应该有经典意识,好的作品在每一个角度都应经得起推敲,在任何时间都经得起考验,应该能让不同层面的观众从画中获取到不同的信息,老百姓看到了实实在在的生活,专家们看到了好的艺术作品。
在创作《儿女情长》期间,我们得到了很多帮助,有给了我们很多引导启发的老师,有给予我们支持帮助的领导,有亲朋好友不辞辛苦充当模特,有家中老人为我们解除后顾之忧,使我们能专心创作,对这些,我们心中充满了感激,也使我们深感不能松懈,仍需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手机版|小黑屋|ai.art   

GMT+8, 2024-6-1 16:07 , Processed in 0.06363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