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桑建国

尚可的天才与理性----西洋的融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23 23: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金华
很是奇特,很受启发,谢谢桑老师发图!
发表于 2010-9-24 00: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本帖最后由 兰海彬 于 2010-9-24 00:59 编辑

桑老师不要对我的上一个评论产生歧义。我说玩形式即找到这种形式就代表这种形式结束了。。。并不代表好的形式就没有价值,也不代表丁绍光和吴冠中不是大家。
另外我少说了一段“前传”,就是没有评价尚可老师的作品就直接就描述国画的发展了,不好意思。
寻找一种形式的确是很难的,所以尚老师年纪轻轻就如此成熟的驾驭了一种强烈个人风格是很了不起的事!他的作品形式上西画构图和国画章法结合,主题上小资情调和大众趣味结合,思想上西方存在主义和东方道家思想的结合,处处体现苦心经营的创意之美。不管是不是中西合璧,还是属于东或属于西,只要是好作品都有他的价值,这和类属没有任何关系。
尚老师的风格不是个别现象,油画界就有一个夏俊娜类似,并不是说这属于撞车,而是一种思想倾向也是一种实践过程,表现者越多越说明它存在的客观真实性。从尚老师早期作品里的乡村风情一路变化过来,技法愈加纯熟、自如,心境也随之发生微妙变化,从乡土到小资,关注点的变化凝聚在画笔上就形成了不同情感的作品。
我手头找到的尚老师以前的作品不多,但已经感到您说他对乡土情感,并且我发现这种情感延续的脉络(当然评论是评论者根据作品再结合理论、现实的依据进行的合理推测,并不一定是作者真实的感受),早期纯粹的乡土风貌,朴实、勤劳、幸福而带有渴望,是一种对客观人、物的表现,因为加入画家真情实感而是画面变的非常动人,感觉就像自己家乡的亲人或者就像自己亲历于画中。
而您上一次发布的作品则从一个回忆者、亲历者转变成为一个走出去又回来寻找记忆的人,那是一种熟悉的陌生,是一种用不同的双眼去回看相同的家乡,变的不是乡土而是观者的心,更想都市游人在乡间寻找惊喜,服饰、表情的转变再也寻找不到“属于”这种感受,归属感被异乡的诱惑蚕食了,只剩下对山山水水外形的认同。
这次作品中又是一种不同的带有彻底分离旧时记忆的强化,从任何组成物上都无法找寻以前的影子,异国情调、小资生活、西服洋装的呈现寓示着新生活的开展,也许把乡土深深埋于心底,珍藏比面对更为安全吧。
从画面效果上分析,教堂彩窗般的分割样式本身就具西方风情,插画似的展现方式也是西方意味的,唯一熟悉的是那张张东方的面孔,再时时提醒他们依然没有找到“属于”感。
这并不是构思失败,也不是情感偏移,这是真实的存在,这是从描写客观到表现内心的飞跃。这份乱的身外世界已经使人感到迷茫甚至恐惧,而自我内心的情感才是最能明晰和捕捉的。所以二战以后的诸多大家、名家、大师都在描写自我感受,并非是不关心现实,而是深刻的表现、剖析自我就是最大的关注现实,因为我更好地存在或更透明地存在就是对你存在的最大好处,否则我可能就是你的地狱,反之亦然。尚老师用角色转换和背景转换,以及通过表情的深刻描写,来揭示自我或很多社会人的痛苦,这种痛苦的来源也许就是失去原始情感而乐此不疲的宁愿挣扎在复杂、功利。。。的现实里吧。
他的作品既有形式又有内容。那种扭曲变形是和人物内心情感相同的,形势内容达到统一的。
期待新作诞生,感谢桑老师发布这么多好作品!
恳请桑老师代问候尚老师,也请把我上一篇的担心转告于他!希望我担心是多余的。

点评

兰海彬太有才了!你的精彩回复让网友们获益匪浅!  发表于 2010-9-24 11:17
谢谢兰老师分析介绍,很受益。  发表于 2010-9-24 07:50
发表于 2010-9-24 08: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潜江
本帖最后由 莫名墨 于 2010-9-24 08:20 编辑

夏俊娜的画当时引起共鸣形式是很重要的因素,“小资情调”的阶段人物心理也很有群体心声,现在张笑蕊的主题也很类似。
尚可老师作品很有韵味,只是相对于她们要委婉一些,读后总要想点什么。人物造型我刚看乡土怀旧时觉得挺“画眼”,容易理解,甚至想到陕北剪纸;都市系列有些费解,所以一直在追问桑老师人物造型的“所以”。兰老师的解答让我很受益。
关于“洋气”的问题,桑老师的回答也让我震撼,虽然就一句“民族化就好吗”,但足以让我深思:我们有时候不知不觉地被导向了失去自我判断,人云亦云,下意识顺从“权威”,没有思考。国画为什么不能国际化呢?我们不也在画油画等非民族画种吗?绘画的相互借鉴和融合是必然的,如来佛的造型我们不也接受了吗!
感谢二位老师。
发表于 2010-9-24 11: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潜江
本帖最后由 莫名墨 于 2010-9-24 17:12 编辑

桑老师和兰老师的高度很教育人,启迪人。技法和思想让我受益颇多。
再次感谢二位老师这么耐心的解释回答。
也许国画国际化比现代化更能让人理解,更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
那样会出现更多郎世宁似的自然融合,会出现更多的国画面貌。
国画就像油画一样世界主流。
全球一起玩,价钱也估计会好~~[49]
发表于 2010-9-24 14: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金华
很精彩,慢慢学
发表于 2010-9-24 15: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
好的作品欣赏完后就应该马上收藏!
发表于 2010-9-24 20: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金华
神秘的画家
发表于 2010-9-24 22:2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安徽芜湖
发表于 2010-9-24 23: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安徽合肥
发表于 2010-9-25 00: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厦门
谢谢桑老的热情推介,
学习了!
发表于 2010-9-25 06: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陕西西安
发表于 2010-9-25 09: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好啊 好 啊
发表于 2010-9-25 09:4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金华
很喜欢桑老师的帖子,喜欢网友对问题的讨论!
这对画画人是大有裨益的
发表于 2010-9-25 16: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金华
发表于 2010-9-25 19: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潜江
本帖最后由 莫名墨 于 2010-9-25 19:21 编辑

绿叶芳菲  发表于 1 小时前

”郎世宁只是一个小插曲,不是主流,个人感觉那种画法只使用中国工具画油画,不过大家的种种思考会帮助大家思考到最终的答案,还有别过不会帮你提高你的文化地位,只能靠国人自己“

回绿叶芳菲:

关于您说郎世宁是使用中国画工具画油画的问题。这个也许您的定性是对的,但并不代表不好,现在中国画中引进素描光影现象已经很多了,王冠军老师自己文章也说了这个问题,他说有些造型单纯用线无法塑造,需要西画光影造型。这也是中国画时代发展的现象。
中国人画油画,必然会有自己骨子里的东西渗入,反之,西方人画国画也必然会有他们的东西渗入进来,这是正常的,也不是坏事,相反,有可能是好事情,可以促使艺术百花齐放,是艺术的时代需要,这也是审美的时代因素。郎世宁等西人入宫廷为画师,也说明了国画的逐渐式微,至少造型落后,或者说时代促使造型需要更加发展。文人画的程式化,民间画师的匠气化无一不显示了中国画需要发展的迫切。即便是“借古开今“的齐白石大师的一个显著成绩,也是强化了造型的发展,比如他的代表造型”虾、蟹“!这和王式廓、徐悲鸿的”洋为中用“改造中国画有异曲同工之妙!郎世宁虽西画味更浓,却无意成了开先河之人,难道他那个作品不在国画范畴吗?郎世宁不是主流,中国画现在在世界上也不是主流。可这不代表这种定位会永远。油画一开始也只是一小部分人在使用,总不是画的人多了,范围广了,才主流的。
兰海彬老师说的对:油画民族化、和国画是中国画的简称,其实都是狭隘民族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但国际视野、全球战略也并不是意味着消灭传统,传统是印在灵魂里的精神烙印,能走多远恰恰是看对传统的继承多扎实的。
兼容外来文化可以发展本民族文化,历史已经证明。学别人的不是要放弃自己的东西。套一句网上时髦的话,在文化上我们要达到: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不当之处,绿叶兄指正。 我也是井底之蛙,瞎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手机版|小黑屋|ai.art   

GMT+8, 2024-6-18 14:35 , Processed in 0.071614 second(s), 6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